台湾保险业强势抢食人民币市场

2013-02-28 01:29:35
来源: 时代周报
“台湾开放人民币保单业务,预计将撬动台湾资本市场8000亿左右新台币。”一资深台湾保险界人士对本报记者大胆推测。此举也意味着港澳台三地均已推出人民币保单。

 本报记者 郑岚予   特约记者 王颖

“台湾开放人民币保单业务,预计将撬动台湾资本市场8000亿左右新台币。”一资深台湾保险界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大胆推测。此举也意味着港澳台三地均已推出人民币保单。

2月6日台湾国泰人寿首张人民币保单开办当日,“接到约600多通客户询问投保信息电话,且已完成受理逾20多张新契约,保费合计约300万元新台币。”前述人士称,人民币保单的受欢迎程度远远超出市场预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天恰巧也是两岸货币清算机制正式上路的第一天。

台湾金管会官员表示,对于此类连结ETF(指数股票型基金),相对单纯的投资性商品,“不需要事前核准,可先销售事后备查”,表明台湾金融官方对该类产品的支持。

面对服务以及产品设计质量更高的港澳台人民币保单,原本就不景气的大陆保险业该如何应对?大陆是否明确限制港澳台居民投保?境外居民选择大陆寿险产品是否属于“热钱”?当人民币升值预期降低时,是否会产生退保形式的“热钱”外流?

“正如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企业要经历阵痛一样,大陆的保险业也会因为开放而体验成长。”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对时代周报记者说的这句话颇为意味深长。

境外保单极具“诱惑”

经时代周报记者调查后发现,本次台湾开放的人民币寿险业务,与大陆大多数保单有不同之处,该保险投保后,投保人可选择一次性缴纳保费或是不定期单笔追加保费,即投资者可小额定期定额参与人民币投资,降低投资风险,也可一次性加码投入。“该份保单每年度还可享受四次免手续费提取保费资金业务,也就是说,投保人可灵活运用资金,不像其他保单只能定期存入保费,不能支取。”某寿险公司商品开发部负责人公开对媒体表示。且首期投资门槛较低,最少仅为2万元人民币,之后每次保费最少为2000元人民币。预期年化收益率在4%-10%不等。此外,对于希望拥有多元化资产配置以分散风险的高资产人士而言,缴费保险累计也可高达1200万元人民币。这种变额年金保险是直接以人民币计价,兼具投资理财与退休规划功能,且符合人民币预期升值的展望。

在台湾购买该产品的张先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之所以选择该产品,是因为“它属于结合年金返还的一种纯投资型保险。与普通保险不同,该保险是一种客户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风险,共同享受收益的金融投资工具。”

服务优质,理赔容易,收益预期实现性大,使越来越多的有条件的大陆居民纷纷赶至境外购买保险产品。

几天前在香港购买某保险公司产品的陈先生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之所以选择香港保险公司是因为香港险企有“全球协议”,出现疾病或意外时理赔起来在大陆的很多外资医院都被认可。且“拿着保单直接去医院即可,由医院直接跟保险公司对接,而不像大陆那么麻烦。”

对此,郝演苏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海外保险出现问题的几率较大,风险难以把控,境外理赔一旦出现兑付障碍监管部门是不负责任的。”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徐晓华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境外保单的购买(投保)和签发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内地居民在到港澳地区旅游、探亲或从事商务活动期间,向设在港澳地区的保险公司购买一份保险,投保和承保所有的行为都在当地完成,港澳地区保险公司为此签发的保单,没有违反中国法律,也不违反港澳地区当地的法律,所以不能说这种境外保单是非法的。“另外一种情形是不合法的,也是我们要打击的。”徐晓华介绍,港澳地区的保险公司的推销人员(代理人)在内地向内地居民销售港澳地区保险公司的保单,内地居民在内地签署投保单、缴纳保费,由推销人员将投保单、保费携带到境外,再由港澳地区的保险公司在港澳当地签发保单。港澳地区的保险公司派推销人员到内地销售保单和这些人在内地为港澳保险公司销售保单的行为,违反中国大陆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也违反了香港、澳门当地保险监管的有关规定。

根据中国《保险法》和《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境外保险公司,只有经过中国保监会批准在内地设立经营机构的,才能在内地经营保险业务。因此,没有在内地设立经营机构的香港、澳门的保险公司不得直接或者通过代理人在内地开展保险业务,销售保单。根据香港、澳门保险监管机构的有关规定,港澳地区保险公司向非港、澳居民签发的保单,应当经其本人到香港、澳门当地办理投保手续,否则可能影响保单的法律效力,因此对于内地投保人在内地签署的投保单,港澳保险公司不应签发保单。“第二种情况就是所谓的地下保单。”徐晓华称。

徐晓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保监会对于境外投保多次发出公告,提示大陆居民购买地下保单的风险。但是没有看到保监会对外公布对该领域的风险分析及与对内地市场影响和启示的调研报告。”

大陆保险业“阵痛难免”

郝演苏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台湾寿险业部分公司将人民币保单作为今年市场的主推产品,希望借助人民币的升值空间刺激台湾寿险业。目前,台湾富邦、国泰,以及来自大陆的中国信托和中国人寿主推变额年金,而新光人寿则主推变额寿险。在推出人民币寿险保单之前,台湾外币寿险保单主要以美元为主。

不仅台湾如此,据郝演苏介绍,去年,内地居民为香港寿险业贡献金额约为230亿港币,其中新单保费约100亿。“新单业务大多是投资性的人民币寿险保单。”

郝演苏强调,尽管港澳台开放的人民币保单都属于投资型保单,大陆资本公司投资人民币回报率不高,“为什么港澳台都如此积极开办人民币旗下的投资型保单,除了对人民币升值有较高期待外,其中的市场收益也不可小觑。”

有金融业内人士无奈地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无论是大陆银行业的理财产品还是保险业的产品,服务和产品设计以及售后理赔都比不上港澳台地区。该人士担心一旦市场全部打开,大陆金融业会受到冲击。

针对此类观点,郝演苏认为:“理论上,从市场角度讲,打开比封闭更好。”一位保险界资深人士也认可这一观点:“打开后数据统计分析也会相应配合,真名实姓防止‘热钱’产生,且台湾既然可以开设人民币保单,大陆也可以推出相应新台币保单。从竞争角度讲,会是良性循环。”

徐晓华对大陆市场持短期乐观态度:“应该看到,台湾开办人民币保险业务是和两地银行业等金融业务相互开放的情势一致的,是台湾向大陆开放金融市场的内容之一;由于大陆和台湾两地的人民币金融业务处于起步阶段,包括人民币保单在内的业务在短期内都不可能有大规模的数量扩张,因此蚕食还远远谈不上。”

但徐晓华对时代周报记者坦承,长期来看,一些有实力的台湾保险公司可能会通过人民币保险业务参与大陆保险市场的竞争,从而对现有的市场格局提出挑战。国内保险公司应当未雨绸缪,从产品开发、业务管理、风险防控以及售后服务等多方面加强内功,提高竞争力,积极应对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日前警告称,当前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保险资金收益和结构不能有效支持负债。截至2012年末,行业15年以上的资产负债缺口近20225亿元。陈文辉称,从长远发展看,保险资金错配的风险还可能不断加大。

相关数据显示,去年险资炒股亏损约为8%,在陈文辉看来,保险资金运用问题与寿险业面临的困境有一定联系。比如,投保人认为收益率应该超过五年期存款利率,而实际收益率与预期不符,这正是引发退保和销售误导问题的原因之一。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寿险公司要多开发些保障功能较强的保险产品,但这个转变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当前还是应想办法提高投资收益率。”陈文辉说。

“收益惨淡,投资亏损,若大陆保险业继续墨守成规,不尽快痛定思痛采取创新手段提升竞争力,从长期来看会比较痛苦。”前述保险界资深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郝演苏则认为此为短暂现象:“这跟社保养老金的道理类似,看起来压力很大,只要新客户比老客户数量多,呈金字塔结构,就可蓬勃发展,若呈现出倒金字塔状态会出现较大麻烦。”郝演苏强调:“中国十几亿人口,保险业的覆盖率还远远不够,可挖掘的市场潜力巨大,就看各位险企如何发力了。”

郝演苏还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改革开放初期国门打开,许多中国企业弱不禁风,但如今态势良好,阵痛恐怕是一定要经历的。”

对“热钱”的担忧

在内地居民赴境外购买保险的同时,近年也有许多港人到内地(主要是珠三角)投保理财型寿险保单,“具体规模不详,但据判断要大于内地居民在香港支付的保费数量。”郝演苏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香港保监局的统计数字较为透明公开,“香港保监局公布的内地居民购买寿险的增量数字逐年上升。”

“保监会在此前没有定期公布境外居民在内地投保状况。2013年3月1日起实施的《保险统计管理规定》只提到了要公布原保险保费收入、赔付支出和资产总额等统计信息,没有专门提到境外居民在内地投保的信息。”徐晓华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称。

据时代周报记者调查,目前港澳台地区不限制大陆居民投保寿险,但大陆是否对港澳台居民投保寿险进行限制却无明文规定。

徐晓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港澳居民在内地投保并没有太多限制,一般会要求有在内地的固定住址,并且投保期限和投保人在内地工作的时间相匹配。”

但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保险界资深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保监会并无明文规定“限制或不限制”,“由于查不到相关公开文件,所以若拿该问题问险企高层,他们会说不清楚,若问基层,会表示(购买短期寿险)短期可以,长期很难。”

时代周报记者以香港居民的身份拨打平安保险和中意保险的客服电话,询问“是否可以用境外身份购买人民币寿险”,客服给出的答案是:“只要有回乡证便可正常购买。”

前述资深人士质疑:“既然没有渠道统计境外居民在大陆的投保信息,那么港澳台居民购买境内保单,身份证系统要如何录入呢?模糊概念很有可能造成‘热钱’。”

据徐晓华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在2007-2008年,广东省的保费曾经出现过异常增长,被怀疑是热钱流入。但广东省保监局前往被认为热钱流入较多的东莞、珠海、中山三地进行调研,公布的结果是“三地境外保单属于正常投保,不存在热钱问题”。

徐晓华称:“是不是热钱需要根据投保的动机和规模等实际情况来判断。如果在短期内规模突然异常放大,又没有其他合理原因,才可以判断是热钱流入。”尽管徐晓华一再对时代周报记者强调“各保险公司都对热钱有实时监控的机制”,但前述资深人士称:“由于上面的政策不明朗,下面的把控比较松弛。基层人员为了拉业务往往会采取打擦边球的手段找些诸如用内地人身份证代持等方式签下境外保单,而人民币升值被普遍看好,所以在公布信息不明晰的情况下,很难判断是否‘热钱’。而一旦人民币升值预期降低,则有可能产生退保形式的‘热钱’外流。”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包括新加坡在内,东南亚部分国家都准备推出人民币寿险保单。监管层进行与其相关的风险分析及对中国内地市场的影响判断显得迫在眉睫。

截至时代周报记者发稿,中国保监会对以上问题的采访函无任何回应。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京东安联财险股权更迭:安联保险拟转让53%股权给子公司,京东持股上升
北京半马调查结果公布,特步就报名失误道歉
疯狂小杨哥不想当网红?减少直播带货场次,首部短剧开拍
甘肃银行资产突破3800亿元,去年净利润6.45亿元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