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遏制系统性金融风险须有新思路

2012-12-13 02:42:52
来源: 时代周报

林木

银行理财产品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兑付或亏损并非首次出现。根据普益财富统计数据,前三季度共1279款结构性产品到期,其中852款产品公布了到期收益率。在这852款产品中,54款产品未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由于目前多数银行理财产品采用资产池运作模式,理财产品的资金投向、运营管理等信息不透明,产品潜在的风险未来可能进一步暴露。银行理财产品让投资者血本无归的事件仅仅是整个银行业无序竞争、唯短期利益是图的冰山一角。

常规业务的严厉监管让众多银行经营高度同质化,只能一味地在吸储、揽储和放贷上追逐相似的客户,缺乏其他竞争手段。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由于监管相对较松,近年来受到大多数银行青睐。完成企业化改制的银行业穷尽所能追求利润最大化无可厚非,代售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也没有不合理的地方,但问题往往就隐藏于合理的经营形式中。

理财产品也好、信托产品也罢,风险都是高于银行存款的。不过在现实宣传中,银行发售的各种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却基本上被投资者认为是由银行信用做担保的,安全性与存款相差无几。这也是遭受损失的投资者容易把矛头指向银行。

当前,银行代售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的混乱情况让人不寒而栗。中国的银行业实际上是政府信用的一种体现,有意无意地将这种信用滥用于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的经营最终会危及这种信用。而这是当前可能引发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最大风险因素。

在宽松的利差政策呵护下,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可谓十分优越。可是这并不能满足一些银行经营者贪得无厌的胃口,滥用信用、无视风险追求短期利润的风气弥漫这行业之中。此次华夏银行理财产品事件凸显出缺乏实质性竞争手段的银行业存在短期内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

据不完全统计,现有的理财产品余额为7万亿元左右、信托产品余额为6万亿元左右。这些预期收益率普遍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理财和信托产品发行主体十分复杂,信用能力参差不齐。虽然其中有不少是由各级地方政府和各类银行托底,但也有不少信用能力存疑的发行主体。而且,即便是由政府和银行兜底的产品,也不意味着投资者就可以高枕无忧、资金安全无虞,谁能保证地方政府和地方性银行就不会爆发信用风险?

央行的《金融时报》曾载文强调《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文中明确指出要关注交叉性金融业务风险。理财产品事件属于典型的交叉性金融业务风险,既反映出了银行业内部经营、内控制度存在风险,也反映出监管当局监管乏力的现实。

“一行三会”的监管体系并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分业监管与混业经营的需求有不相容之处。在现实中,金融业发生交叉关系不可避免。譬如保险业让银行业代销各类保险产品的现象就长期存在,银行代销人员出于私利故意不履行明确告知义务,忽悠存款人将存款变成保险产品的行为也屡见不鲜。对此,分业监管的监管机构有效遏制住过这类行为么?普遍存在的现实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按照监管惯例,不断发酵的理财产品事件有可能引发监管当局不满,进而引起新一轮对银行经营理财和信托产品的禁令。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治乱循环有可能再度重现。

鉴于尚存在庞大的理财和信托产品余额,一棍子打死的监管方式并不能防范和化解业已存在的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因素,相反却有可能激化矛盾,导致风险迅速爆发。

防范和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不能从老思路出发,而应面对现实,从监管体制和监管方式入手。传统的摸底清理加有限禁令的方式并不能从根源上消除这种风险,治乱循环的历史证明传统的监管方式既无力阻止市场发育,也无法有效控制银行的盲目扩张欲望。

银行业发展新业务、拓展经营范围的方向是没错的,不应当也没有必要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加以禁止,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银行业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产品满足各种人群的金融需求。监管体制应尽快转型适应这一形势发展需要,这才是遏制系统性风险根本之道。

作者系金融界人士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井贤栋发布全员信:蚂蚁集团组织升级,核心高管洗牌
高价超募股复盘 | 翱捷科技警示录:高价背后缺乏业绩支撑,助攻机构惨遭“反噬”
长城汽车内外交困,魏建军最近有点烦
去年员工减少超3000人,药明康德业绩增速放缓,净利润增速降至个位数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