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新自由主义的一场伪胜利

2012-11-29 02:47:40
来源: 时代周报

 本报记者 方广

银行业的特殊性及其在经济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与之相关的利率根本不可能完全市场化,所谓的市场化只是二级市场的市场化,更基础的且影响二级市场利率的一级市场利率水平的决策及制定必须且只能是掌握在央行手中。由于央行独立于政府机构这一定律的神话色彩,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席卷全球的利率市场化是不彻底的,或者说只能是一种表象,新自由主义以为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了胜利,其实只是一种虚假的胜利。

中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似乎已经成为民间及官方的共识,但与之相关的问题却仍是一箩筐,且都没有准确答案。为什么要进行利率市场化?到底选择哪一种利率作为基准利率?整个利率体系如何构建?对银行经营及资本市场会产生哪些影响?如何建立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并使之真正发挥作用?央行的职责及调控手段如何重新定位与选择?市场化完成后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增强了还是减弱了?对通货膨胀及经济增长又会有何影响?

通货膨胀倒逼

在现在的时点还提为何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问题,似乎有点弱智,因为答案再简单不过,就是为了通过供需博弈形成真实的资金价格并在其调节下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实现资金效用及价值的最大化。

与这种冠冕堂皇(市场化后是否真的能实现有效配置这一理想效果也是个问题)的答案相比,也许从当前的利率非市场化的弊端出发,更现实也更有说服力。一是长期存在的实际负利率,使这一公开剥夺储户利益及有损社会公平的现象广为人知,对利率形成机制有所调整就可以作为一种交代。

最近一轮通货膨胀从2010年5月份开始上涨,该月的水平为3.1%,一直持续到2012年6月才开始进入比较正常的区间范围,该月的涨幅为2.2%,其间在2011年7月达到了最高的6.5%。

而同期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一直维持在2.25%,直到2010年10月才上调0.25个百分点达到2.5%,但当时的实际利率仍为-1.9%。此后,虽然数次提高存款利率,但由于幅度赶不上CPI涨幅,在2011年4月,实际利率已为-2.05%,在2011年7月,进一步扩大到-3%。储户的利益损失出现扩大趋势,这还未考虑到实际的通货膨胀水平与所公布的数据间的差距。

让储户及公众不满的还不只是自身利益受到日益加大的侵蚀,而是在通货膨胀高涨的时候,银行依然能够在政策的保护下定价稳定地获得利差收益(见《利率市场化:谁是买单者?》一文)。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原因有一点与美国相同,即受通货膨胀高企倒逼。不同的是,此时的美国还受着经济增长迟滞的影响,这是与中国不一样的地方,中国现在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7.6%的年增速仍不低,冠于全球。即使同受通货膨胀的逼迫,中美也存在差异。当时的美国是在通货膨胀及存款利率管制的共同作用下,出现了金融脱媒,银行严重缺乏资金,但中国的金融体系虽然已经出现了金融脱媒现象(信托业的兴起及存款理财化,这两种现象本身就说明了社会对低存款利率的不满和对有保障的高收益的诉求,而之所以规避股市,则是因为股市相比前二者存在更高的风险),但程度远没有当时的美国严重。

所以,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更多的是为配合整体金融改革(资本账户开放及汇率改革),带有极大的被动意味,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已经开始出现转型,对通过政策保证优势产业获得稳定资金支持的需求下降,利率管制自然可以放松。而且,此时推进利率市场化,还可以兼顾社会公正。

皇帝的新衣

不过,储户不要寄希望于这种市场化能够带来存款收益的上升,原因除了上面所说的未出现严重的金融脱媒外,还包括银行利益至上的不成文的规则(见《利率市场化:谁是买单者?》一文)。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利率市场化只是一种表象,最多只能算是二级市场的利率市场化,从更高层面来看,利率根本就不可能市场化,其水平的高低及调节依然掌握在央行手中。

在一个经济体里,掌控货币投放的机构是央行。央行与银行间是主要的货币投放通道(另外还有财政赤字及外汇占款),具体方式包括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公开市场操作,这可以被看做是货币投放的一级市场。在银行获得基础货币后,再通过向企业贷款、贷款再转存款的方式不断创造货币,即通过货币乘数(因存款准备金而存在漏损)不断创造广义货币。

所以,央行控制着货币的总阀门,掌握着货币资金的总投放规模和水平(银行虽然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创造货币,但主要是在二级市场上,已经属于衍生性的,算不上高能货币,而且其活动还要受到央行诸多监管政策的掣肘)。不仅如此,央行还直接掌握着一级市场利率水平的制定,并以此影响二级市场的利率水平,如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香港的最优惠利率以及其他央行的基准利率。我国目前还未形成明显的基准利率,央行回购利率及央票利率都存在缺陷。

此外,央行还可以利用自身垄断货币发行的地位,通过数量控制来控制货币价格。

既然货币数量和资金价格的话语权都掌握在央行手里,能说利率是市场化的么?所谓的市场化就只能是一个伪命题,最多只能说是二级市场上银企间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如果我们再看看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也许会更明白。现在的美国、日本及欧洲的基准利率都是事实上的零利率,已经完全失去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实施货币政策的手段中,价格手段已经变得无足轻重。取而代之的是我们越来越熟悉的也是央行行长们说得最多的数量宽松,不过,同时也会特别提到这是一种非常规的货币政策。

为了应付经济增长、金融危机以及就业等一系列问题,政府一再求救于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这两大救命稻草,因为相比结构性改革及制度性改革,前两种措施难度最小,所谓的央行的独立性也只是一个表面看似正确的理论(在美国大选前,伯南克推出无限版的QE3,即使主观上没有帮奥巴马的目的,但客观上确实是帮了一把,而且推出时,美国的经济数据并未显示需要如此大剂量的货币政策刺激)。但正是在央行一次又一次地大规模投放高能货币的情况下,才使得资金价格低得近乎零的水平。也正是这种投放,将央行牢牢掌握货币数量及价格水平的真相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正是这种投放,证实了利率市场化只不过是一件皇帝的新衣。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实探小米汽车门店:有店员电话打到停机,少量现车将在发布会后交付
洗地机市场份额领先背后,添可产品故障频出引用户不满
西麦食品:从燕麦片到大健康 创新型传统企业“三十而立”
419批次空调抽检报告:康佳、新飞、申花等品牌上黑榜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