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放宽中小企业赴港上市值得肯定

2012-11-08 01:38:44
来源: 时代周报

自去年8月中央明确表态支持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之后,人民币在港业务发展则显得越发加速,10月29日,合和公路基建在港交所以“双股双币”形式挂牌的新股配售,不仅使其成为全球首只以人民币和港元计价的“双股双币”,更将人民币在港业务发展的领域正式扩展到股票市场。而据中广网11月4日报道,在港交所推出“双股双币”(同时以人民币和港元计价)之后,不少内地企业都想赴港上市,募集人民币资金。对此,证监会有关负责人最新表态,有关部门准备在加强内地企业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水平前提下,适当放宽内地企业赴港上市规模方面的条件,取消净资产、融资额、净利润等要求,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赴港上市。

近两年来,人民币在港业务一直在加速:2009年9月,央行在香港首次发行内地以外以人民币计价的国债,2010年8月,海通证券香港资产管理公司在港发行首只人民币基金,2011年4月,首只以人民币为买卖单位的汇贤产业信托在港交所挂牌交易。但是,与港交所此番推出的“双股双币”相比,上述人民币在港业务的实际意义,则显然要小许多。这是因为,通过“双股双币”的推出,不仅可以增加人民币向境内回流的通道,从而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还可以扩大内地企业上市融资的渠道,从而便于内地企业更广泛地募集资金,更可以由此形成内地企业新一轮赴港上市的热潮,从而为内地企业治理、A股市场监管提供良好借鉴。

由此观之,此番港交所推出“双股双币”,似乎可收“一石三鸟”之效,无论是之于人民币国际化、还是企业融资、抑或是制度借鉴,均可谓获益多多。可是,良好的期望并非总能如愿,有时更与现实过于偏离——如果结合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瓶颈、内地企业融资困境的生成原因以及A股市场借鉴港股市场的过往历史,我们即可发现,不宜过于高估“双股双币”推出的实际功用。

就人民币国际化而言,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初始阶段,将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通过以人民币计价的国债、基金、股票等金融产品的在港发行,为境外人民币增加回流的通道,从而增加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可是,这仅能作为人民币国际化阶段性的辅助手段,而不能根本解决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瓶颈。就当下而言,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瓶颈在于,过于严格的金融管制,这既包括人民币资本项目的不可兑换,还包括人民币汇率弹性的相对缺乏。而在这一大前提受限之下,仅通过人民币在港业务的金融产品创新,显然无法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过多助益。

就内地企业融资困境而言,港交所此番推出“双股双币”,相对扩大了内地企业上市融资的渠道,可是在“4亿元人民币净资产、5000万美元融资额、6000万元人民币净利润”的上市标准之下,符合标准的内地非国有企业可谓凤毛麟角,符合标准仍未上市的内地非国有企业则更可谓极其罕见。

深究内地企业的融资困境,其实并不是融资通道过窄所造成,实际上,我国当下不仅A股市场已建成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的多层次格局,而且场外股权交易市场亦已日渐兴起,但是如此仍然无法破解内地企业融资难的根源在于,利率管制之下的高昂融资成本,在我国银行业(国有资本主导)的利差垄断之下,必然会推高融资成本并传导至直接融资市场。

其实,香港作为全球最为发达的资本市场之一,我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创建A股市场时,就广泛借鉴了包括港交所在内的全球主要证券市场的运营模式和监管制度,而内地企业通过“红筹股”形式在港上市的历史,则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迄今更已有逾百家“红筹股”上市公司。但是,令人惋惜的是,好的参照标本并没有使A股市场“青出于蓝”,乱象丛生一直伴随着A股市场,“政策市”和“圈钱市”则更是至今挥之不去。

当然,对港交所此番推出“双股双币”以及近年来人民币在港业务的高速发展,理应肯定。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过于高估“双股双币”的实际功用,更不能对其抱有“一石三鸟”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而放松对我国金融体制诸多弊端的反思和根治。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父亲短线交易获利1543元,恒工精密董事收监管函
绵柔年份老酒战略,洋河股份2024封藏大典送给“世界的礼物”
从豪车专属到国产电车标配,后轮转向真的让转弯更简单了吗?
因3亿欠款,凯撒旅业起诉前大股东海航,青岛国资入主后加速扩张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