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连涨5日 央行“无为”借力打力

2012-10-18 14:28:59
来源: 时代周报

本报记者 方广 
  
美国QE3对全球金融市场及经济的影响终于开始传导到人民币,从10月11日起至17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连续5天上涨,创造了新一轮的升值行情。

10月1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6.3391元/美元,较10日下跌58个基点;12日,中间价为6.3264,下跌127个基点;15日,跌幅进一步扩大,中间价报6.3112元,下跌152基点;16日及17日,美元跌势放缓,分别再下跌6点及78个基点。

在人民币外汇即期市场上,也基本上是人民币的单边上涨行情,美元对人民币连续突破6.28、6.27及6.26关口,其中11日盘中曾一度达到1%的跌停点。17日,美元兑人民币询价系统收盘于6.2545。

控通胀成首要目标

人民币的这一轮上升行情,宏观大背景是美国的QE3,它直接诱发了市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而9月份的贸易顺差则是直接的促发因素。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9月中国的外贸顺差是267.7亿美元。在美元贬值预期的作用下,再加上强制结售汇制的取消,出口商将美元换为人民币的动机增大。

此次升值是近6个月以来幅度最大的一次。通常意见认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过程中,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将成为常态。也许正是因为此,央行在此次升值行情中,未进行任何对冲干预,但这一沉默的背后其实是央行面临着一种进退两难的窘境,同时也意味着央行货币政策目标重点正在转向控制通货膨胀。

一是国内经济形势仍然脆弱。虽然9月的汇丰及官方PMI指标显示经济正在回升,但9月份的PPI仍下跌3.6%,显示下游需求疲软。同时,9月新增银行贷款6232亿元,低于市场预期,虽然其中反映企业投资的中长期贷款有所增加,但地方政府所推出的庞大的投资计划,并未能发挥出实效。

二是出口形势依然严峻。近期,我国出口产品包括光伏及纺织品等受到一系列的贸易纠纷与诉讼,贸易环境恶化。为稳定与出口,国务院出台了多项措施。虽然9月出现了贸易顺差,但其持续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因此,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要求央行在人民币升值时必须有所作为,更何况美国的货币政策对人民币造成的升值压力也需要相应的对冲操作,即在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时,央行应当在市场上购入美元,输送人民币。

更何况,国内的流动性日益趋紧。在贸易顺差及外商投资洪峰过去之后,因外汇占款而导致的基础货币的大量扩张已经不再。再加上为消除2008年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的遗留影响,央行一直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二者共同导致了国内流动性的紧张,央行一直通过逆回购进行数量调节,但这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央行入市购入美元的操作恰恰可以再度通过外汇占款的方式,实现基础货币的发放,缓解流动性紧张局面。在目前的货币政策适度从紧时期,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选择与运用,本身就讲究多样化及灵活性,采取多种政策工具的组合,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但从央行对待此轮人民币升值行情的态度来看,在保经济增长及物价稳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中,目前对物价稳定的追求优先于经济增长。

双重借力打力

如果央行选择入市放出人民币,虽然可以有助于流动性的改善,甚至是有利于经济的活跃,但这种收益可能远远小于该措施对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9月的CPI同比上涨1.9%,但在市场眼里,实际的CPI数据肯定高于这一水平。

而且,央行任由人民币升值,可以为输入型通货膨胀设立屏障。虽然美国的QE3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明显低于前两次,但还是引起了大宗商品的一轮上升行情,对中国产生了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威胁,由市场力量决定的人民币升值可以对此起到自然的对冲作用,实现借力打力。

当然,央行的“无为”还有另外一个目的,这与美国半年度的针对主要贸易对象的《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有关。该报告通常都要指责中国低估人民币币值,而此次人民币出现了大幅升值,更何况其元凶是美国的无限货币宽松政策,因此,即使再挑剔,美国人也无法找到由头,无端的指责只能说明美国的蛮横无理,这或许是美国财政部推迟该汇率报告发布的主要原因。央行的不干预恰恰顺应了市场力量,再一次借力打力,自然封住了美国人的嘴。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君实生物去年亏损超22亿,核心品种加速“出海”,对冲国产PD-1内卷
监管能见度 | 沪深北交易所连续6周IPO“零上会”背后:监管全流程“零容忍”
发现新质好公司 | 元宇宙概念股营收榜:四企营收超千亿元,半导体、游戏企业数量最多
发现新质好公司|AIGC概念股营收榜:三企营收破百亿元,北京企业占三成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