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补”呼伦贝尔草原

2012-09-06 02:59:45
来源: 时代周报
工矿企业的排水冲出了狭长的、裸露着泥土的峡谷,数百家小煤窑无序开采后,给呼伦贝尔草原留下的上千个塌陷坑,曾经美丽的草原也被撕裂成了碎块。而地下水被排干和地表径流被截断,则

本报记者 郭丽萍 发自呼伦贝尔

人们对呼伦贝尔草原总是保留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印象,当近期有环保组织披露出呼伦贝尔草原上,工矿企业的排水冲出了狭长的、裸露着泥土的峡谷,小煤窑无序开采导致的上千个沉陷坑,人们开始心痛了。

这些工矿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区域内草原植被的破坏和地下水位下降。呼伦贝尔的当地政府也在寻求一条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的途径,试图“以不足1%的节点,释放99%以上的生态效益”,通过极小部分草原的开发,创造绝大部分的经济效益,并反过来促进大部分草原的保护。

有学者指出,工矿不是一点都不能发展,但是要根据生态保护的原则,适度地发展。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定出生态补救的办法。

草原上的工业蓝图

院里堆着的草垛子,地里种的向日葵,绵羊和奶牛在不远处的草地上啃着牧草。陈巴尔虎旗的东明村,全村60多户村民已经接到通知,在不久的时间里,他们将与这里的田园牧歌告别。

陈巴尔虎旗位于呼伦贝尔市西北部,全旗土地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原面积占到85%,有“天下第一草原”、“天堂草原”之美誉。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些拓荒者跟随农垦兵团,从各省来到呼伦贝尔草原的腹地定居,成立了国营浩特陶海牧场第四生产队。半个多世纪以后,他们将面临另一场迁徙。当初,他们是为农垦开路,如今,他们将为工业让路,几乎贯穿了草原在近代发展的两大历史性节点。

村民的形容是,东明村已经被工厂从四面八方“围堵”,原本牧草肥美的草甸子如今成了工矿区。北面,是呼伦贝尔东明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年生产能力为300万吨的露天煤矿;东面,是年产3000万吨的神华集团宝日希勒露天煤矿和神华内蒙古国华呼伦贝尔发电有限公司;南面和西面,分别是呼伦贝尔东能化工有限公司(简称“东能化工”)、呼伦贝尔金新化工有限公司(简称“金新化工”)。

早在2002年,东明村所在的浩特陶海牧场,就已被圈出一块地,建立陈巴尔虎旗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以煤炭、电力、煤化工为主导产业。此后,陈巴尔虎旗工业园区进一步升级为市级开发区、自治区级开发区。现已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户。

而陈巴尔虎旗工业园区只是呼伦贝尔市宏大工业蓝图里的一个局部。呼伦贝尔不仅是游客眼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旅游天堂,其地下更储藏着丰富的煤炭、矿产资源。据公开资料,截至2008年底,呼伦贝尔探明煤炭资源储量超过1000亿吨,是东北三省总和的6倍,远景资源量近2000亿吨,居自治区第三位。而呼伦贝尔的煤炭以褐煤为主,这种煤不易储存和远运,却适于作发电厂的燃料及化工原料。

因此煤炭资源优势成为这个地区谋求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十一五”期间,借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东风,呼伦贝尔提出“加快建设扎赉诺尔、宝日希勒、大雁、伊敏四个区域大型煤炭产地,为呼伦贝尔市发展能源重化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和“依托煤炭资源优势,积极促成市域内煤炭大企业与外埠能源电力知名企业形成组合,合力推进煤电联营坑口电源建设”,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得以进入“快车道”。

2010年,内蒙古呼伦贝尔—辽宁±500千伏直流工程投运。根据测算,呼辽直流工程每年可输电量超过180亿千瓦时,每年减少原煤运输超过1000万吨。内蒙古东部地区特别是呼伦贝尔地区丰富的褐煤资源将就地转化为电能,点对点地输送到煤炭缺口很大的东北特别是辽宁地区。

2009年初,根据国家和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布局与功能定位,为了落实自治区提出的“把呼伦贝尔市打造成为自治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战略部署,呼伦贝尔提出了“经济重点抓工业、工业重点抓园区、园区先行抓规划”的经济工作总体要求,确定了“点状布局、集约开发、深度转化、循环利用”的工业园区发展思路,编制了《呼伦贝尔市工业园区(产业基地)总体规划(2009—2015)》。

该《规划》在占全市总面积0.5%的版图上,勾绘出了呼伦贝尔市的工业发展蓝图:已批准的2个国家级口岸综合类园区和7个自治区级工业园区,面积由187.6平方公里新规划调整为56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0.2%;新规划产业基地17个,规划面积75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0.3%。工业园区(产业基地)的布局与体系,分为“T”字形工业带园区4个、点状布局园区3个和“V”字形口岸经济带6个,共计三个类型13个园区及其协作配套13个产业基地。

呼伦贝尔市工业化进程的轮子在不断加快。2011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稳步推进国家能源基地建设,支持呼伦贝尔重点煤电基地建设”,要求“加快电力输送通道建设,尤其要加快呼伦贝尔等煤电基地至华北、华中、华东、东北输电通道前期工作”。

在最新的《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里,呼伦贝尔进一步提出,将实施点状开发、集约发展,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建设大基地、大园区、大企业、大集群。呼伦贝尔还将整合园区,提质扩容,扩大规模,明确功能定位,推进工业园区与基地全面升级,积极打造1-2个产值500亿元以上的园区、4个200亿元以上园区和4个100亿元以上园区。

陈巴尔虎旗工业园区恰位于呼伦贝尔想要打造的4个200亿元以上园区之列。

塌陷的草原

在步步推进工业发展的进程里,呼伦贝尔的经济得到跨越式的发展。据统计,2000年,全国人均收入为4000元,而呼伦贝尔市人均收入仅为3000元左右;到了2009年,全国人均收入为12000元,而呼伦贝尔市人均收入达到了13298元。“十一五”规划目标超额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32.01亿元,完成规划目标116.5%,是2005年的2.9倍。工业增加值完成337亿元,完成规划目标108.0%,是2005年的4.8倍。财政总收入达到124.7亿元,完成规划目标124.7%,是2005年的3.5倍。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93.22亿元,完成规划目标110.7%,是2005年的3.0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5亿元,完成规划目标108.4%,五年累计完成2039.8亿元,是“十五”期间累计投资的3.7倍。

各种经济指标攀升的同时,一些人担心的环保问题亦如影随形。被工矿企业“围堵”的东明村村民的感受尤为直接。

煤炭开采、发电和煤化工都需要大量抽取地下水。据了解,内蒙古地表水资源十分稀缺且季节性明显,地下水是唯一稳定可靠的水源,95%的居民生活用水、66%的工业用水、47%的农业用水来自地下水。受气候变化影响,最近10年来,内蒙古地下水资源总量减少了近7%,但供水量却增长了40%左右,地下水超采问题十分突出。目前,内蒙古水资源每年缺口达10亿立方米,未来10年将达到30亿立方米。

当工矿企业在草原上耸立起来之后,直接结果就是地下水位下降。东明村村民表示,地下水水位越来越低,以前在院子里挖的一二十米深的水井已经出不了水,现在挖五六十米都不一定有水。村民用水只能依靠村里打的一口一百多米深的机井,而机井也是限时供水。

呼伦贝尔草原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环境生态脆弱。地下水被排干和地表径流被截断的直接后果,是地表植被的退化和草原的消失。村里的老人表示,以前,陶海牧场的牧草可长至一米高。而如今,多数草甸的牧草仅至脚踝。

除了当地煤炭工业的影响外,呼伦贝尔草原的上游区域,还建有国有五大发电集团的华能集团投资修建的红花尔基水库。红花尔基水库是火电企业首次大规模直接修建水库供煤电工业使用,将海拉尔河的支流伊敏河从中截断。对于下游的呼伦贝尔草原来说,亦影响深重。

村民还反映,工厂的污水管经过村子,冬天污水管爆裂,滚滚的黑色污水直接渗进地里。他们没法准确地知道,这些污水将带来怎样的危害。

环保组织经过调查还发现,东能煤化工厂曾因将生产废水直接排入南边的海拉尔河,在2010年被内蒙古环保厅罚过款。在神华宝日希勒露天矿旁,露天矿的废水通过管道直接往草原上排放,从2009年起,仅三年时间,便冲刷出20多米深、50多米宽、1000多米长的草原大峡谷,而被冲刷的沙土则覆盖了下游的草原。

其实,在工业园区建立之前,陈巴尔虎旗矿区的草原早已千疮百孔。陈巴尔虎旗地下的煤矿,经历过一个疯狂的无序开采期。上个世纪90年代,宝日希勒镇以北约两公里处的矿区,数百家小煤窑聚集在此。经过之后的整顿,小煤窑撤去,草原上却出现了上千个沉陷坑。在卫星地图上,这个区域看起来更像是布满陨石坑的月球表面。

时代周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沉陷坑地表直径长达数十米、深数十米,一个连一个,牛羊在边缘上艰难地走过。

据环保组织测算,受影响的草原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塌陷区域面积(即仅仅是坑的面积)加和就达到了2.24平方公里。

化工厂高耸的烟囱飘来的臭气、起风天气露天煤矿土方上扬起的风沙,让这里的村民格外怀念过去。“以前没有这些,那时候可潇洒了。”一位年近六旬、在村里生活了三十多年的牧民说道。

生态的救赎

呼伦贝尔草原这块“北国碧玉”的退化趋势始终未停止。呼伦贝尔市草原监督管理局局长朱立博在2007年的一篇研究文章中提出:据内蒙古第四次普查数据,全市近20年牧区天然草原退化、沙化和盐渍化(简称“三化”)草原面积达362.79万公顷,占现有草原面积的53.6%,“三化”年均增加值10.90万公顷。全市草原面积比20世纪80年代草原面积减少了134.73万公顷。

十一五期间,呼伦贝尔市针对性地实施“天保工程”,活立木蓄积量增加了915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1.25%。全面实施草原沙区治理工程,累计投入治沙专项资金3.1亿元,治理面积达到210万亩。五年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17.37亿元。推进“退耕、退牧、退伐、退小”四大工程,农区完成退耕542.6万亩,牧区年均禁牧575万亩、休牧4480万亩,关停小煤矿31个、小火电厂8家、小水泥厂3家。

呼伦贝尔市草原工作站站长朝克图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因为采取各种各样的综合措施,现在退化速度比以前放慢了,如果以前年退化速度是2%,现在可能是1%或不到1%。”

在国务院2010年底颁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明确了呼伦贝尔草原草甸生态功能区中的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为防风固沙型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要求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实行禁牧休牧,推行舍饲圈养,以草定畜,严格控制载畜量。加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力度,恢复草原植被。加强对内陆河流的规划和管理,保护沙区湿地,禁止发展高耗水工业。对主要沙尘源区、沙尘暴频发区实行封禁管理。

在十二五规划里,呼伦贝尔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努力构筑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切实加强水污染治理。加强工业废水排放监管,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量。加强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广工业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未达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提高污水收集率和管网覆盖率。实施城市再生水资源利用工程,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国家和自治区要求。

积极改善城市空气与环境质量。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继续加强煤电、有色、建材、化工等重点相关行业和供热锅炉排放控制,淘汰效率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小火电机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达到国家和自治区要求,旗市区所在地城镇,空气质量二级以上标准天数达到350天。

今年7月份,亦有媒体报道,内蒙古将出台地方性法规限制高耗水项目,严禁违规抽采地下水。化工等高耗水产业要加快建设替代水源工程,限期转换出所用地下水,尤其是大型煤化工、氯碱等行业如使用地下水建设高耗水工业项目的,由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报道里提到,“近年来,内蒙古新上了一大批煤化工、氯碱化工项目,投资巨大,耗水量也惊人。据测算,生产1吨煤化工产品,平均耗水量超过10吨,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甚至超过30吨,同时氯碱化工单位产品耗水量也偏大。自治区政府认为,高耗水化工项目的建设运行对于内蒙古地下水和草原植被的破坏形势严峻,影响到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禁止。”

谁破坏,谁治理

今年初,内蒙古颁布《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取代了2000年开始实施的《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养护费征收管理办法》,新办法规定,凡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权属明确的草原上进行工程建设和矿藏开采征用或者使用草原的,在草原上进行勘探、钻井、修筑地上地下工程、采土、采砂、采石、开采矿产资源等,须按规定缴纳草原植被恢复费。

草原植被恢复费的使用按照“取之于草、用之于草、统筹使用”的原则,由自治区、盟市、旗县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按比例用于草原保护和植被恢复。自治区统筹使用20%、盟市使用10%、旗县使用70%。草原植被恢复费专项用于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草原植被恢复、保护和管理。使用范围包括:草原植被恢复、退化沙化草原改良和治理、人工草地建设、草原调查规划、草原生态监测、草原病虫害防治、草原防火和管护等支出。

对于历史遗留的采矿造成的草地沉陷,现代草原科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表示:“当时早期有收草地资源税,本来应该用那个钱来恢复它。煤窑走了,没人管了,这是不把国家资源当资源、草地资源不当资源,这是非常落后的思维。现在只能由政府来治理,政府抽了工商税,得补回来。”

十二五期间,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的环境治理将成为一个重点。实施《呼伦贝尔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加大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力度,做到矿山开发与治理同步,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扎赉诺尔、宝日希勒、大雁煤炭采区的塌陷治理,积极开展沙金过采区及废弃地的综合整治。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实施矿山开发植被恢复制度,加大监管力度,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加强矿区与旅游景区的环保执法和监管。

作为呼伦贝尔草原最大的煤矿企业之一,神华宝日希勒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宝”)2011年煤炭产销量与2006年相比提高了4.5倍,今年仅上半年煤炭产销就突破1600万吨,提前15天实现“双过半”目标。

该公司在其网站上称,几年来,神宝在快速发展、实现由井工矿向露天矿转型的同时,先后累计投入资金一亿多元,用于环保建设。十二五时期,神宝提出“打造绿色生态矿山,把露天矿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绿色生态露天煤矿”的目标,并制定了《绿色生态示范矿总体规划》。

按照《绿色生态示范矿总体规划》,神宝将投资1.5亿元,从2012年到2015年,利用3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对露天矿排土场进行植树种草,复垦绿化,恢复植被,把神宝露天矿打造成为高寒草原采矿-生态修复-复垦绿化-工业观光一体化的、一流的、具有草原特色的绿色工业示范,使神宝能源公司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美丽与发展双赢

《呼伦贝尔市工业园区(产业基地)总体规划(2009—2015)》中提到,从整体上看,呼伦贝尔市具备成为自治区经济增长极的条件,同时又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如果处理不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不顾生态条件的约束,项目建设“遍地开花”,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后果。根据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呼伦贝尔市必须正确处理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对国土空间进行合理划分,区分生态、生产、生活区域,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明晰、要素组合集聚、布局合理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业化和城镇化和农牧林业发展格局。

像其他生态地区一样,多年来,呼伦贝尔也在摸索一条美丽与发展双赢的道路。

呼伦贝尔强调的是“以不足1%的节点,释放99%以上的生态效益”,立足于“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以开发促保护。通过极小部分国土空间的开发创造绝大部分的经济效益,促进国土空间的保护,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朝克图表示,从今年开始,呼伦贝尔在治理草原上亦加大了投入。“搞工业这是有必要的,不搞工业,哪来的财政收入。开矿只是小面积,所以影响不大,以小面积的开矿,增加财政收入,开发一部分,保护了大面积。财税收入高了,地方政府可以把钱返还到草原上,返还到牧民身上,帮助牧民搞建设,保护草原,促进发展。发展和美丽不矛盾。”

“根据不同工业的不同性质,影响有很大区别,采矿的影响最大。高新行业、电子行业没多大影响。工矿企业主要影响在于破坏草地草皮、破坏植被。开煤矿消耗很多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任继周说,“工矿不是一点都不能发展,但是要根据生态保护的原则,适度地发展,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定出生态补救的办法,比如草原地面上破坏了,有多少面积是暂时变坏了的,什么时候恢复、如何恢复。矿区的草原恢复工作是一个专门的学问,很值得研究。不能任意开发。应该学习新西兰,生态保护得很好,同时也没受穷。”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新股第一研报|出门问问:AIGC第一股,AI领域市占率仅0.3%
京东安联财险股权更迭:安联保险拟转让53%股权给子公司,京东持股上升
北京半马调查结果公布,特步就报名失误道歉
疯狂小杨哥不想当网红?减少直播带货场次,首部短剧开拍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