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国治:心灵的上海(上)

2012-05-03 21:51:57
来源: 时代周报

舒国治

总有好一阵子没去上海了,然上海近日的事体却并不陌生,乃随时耳闻也。

上海,不知何故,已形成了一股话题的吸引力。人人皆能谈上几句上海,且头头是道。不管他跟上海有没有什么关系。

上海,又成了必须朝拜的地方。几乎身边的朋友皆已时常奔赴,且每次兴致冲冲,总像是满载而归,不管上海和他有些什么关系。

他们说起上海的日新月异,十年前常常围绕着几个主题;譬似吃,从老上海菜的“德兴馆”(十六铺)到新上海菜的“吉士”(天平路),从杭州菜“张生记”(肇嘉滨路)到湖南菜“滴水洞”(巨鹿路六八一号),更从明星何莉莉斥资主持的淮扬菜“福禄居”(港汇广场)到杨惠姗设计开发的fu-sion(中西并融)菜“透明思考”(太仓路新天地广场)。说到喝,从德国啤酒馆宝莱纳(Paulaner)(汾阳路一五○号,白崇禧故居改成)到爱尔兰酒馆O'Malley's(桃江路四十二号),甚而到印泰式酒馆Face(瑞金宾馆四号楼)。至于咖啡,金茂凯悦的五十四楼、绍兴路的汉源书屋、兴国路的Bon Ami等,太多太多,他们像是每天换着吃吃喝喝坐坐,永不停歇。

看来他们去上海还不能算是观光,因为他们不怎么提豫园、玉佛寺、徐家汇天主堂;外滩嘛,前几年早看过了;什么宋庆龄陵园、鲁迅纪念馆、中共一大会址(兴业路七十六号),根本引不起多数台湾人的兴趣。昔年闻名的几所公园,如外滩公园、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杜美公园(今襄阳公园)、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今日哪里够得上观光客的眼界?又若南翔的古猗园、青浦的曲水园、松江的方塔,便因半远不近,恰好最受台湾游沪人士的忽略,他们宁愿去更远的周庄浸润水乡情趣、去更阔渺的阳澄湖饱啖大闸蟹口福。

他们去上海,倒毋宁更像是生活。

生活者,吃饭、睡觉、买东西、荡马路、找朋友、谈事体,以及,赚钱。近十年来,台湾人尤其需要符合这几项要素的新生活;不知怎的,上海似乎最能提供这份可能。做政治的,抽空也来了;讲学的,也来了;佛学界也来了。更别说做厂房的、搞地产的、做食品的、出唱片的、制衣业的等工商界者,皆要来此一求他们的新生活。

我亦在上海过过几天吃饭聊天喝茶逛店的闲闲慢慢生活,亦觉得颇是可以,甚至归结出以卢湾区的西半部(思南路以西)、徐汇区的北半部(建国西路以北)、长宁区的东边(华山路以东)、静安区的南半部(延安中路以南)所圈成的一块区域,最是淡美幽雅的生活所在。这里有最多的树荫,有最安静的围墙,有最工整的洋楼花园,有最舒服却又不需太密集太庞大的书店,有最便捷却又楼层不高的旅馆(瑞金宾馆之花园景致,衡山宾馆之犹存一抹上世纪30年代高级公寓形廓,图安酒店之深藏与价廉等),我能在此每天不停地散步,遇着好景随时张望,走累了找咖啡店坐下;倘感单调,也可约人聚聚。然而这是我闲散之人客中的生活,并且这生活也只禁得住三或五天,多半的台湾人熬得来这股淡而无味吗?即使说是生活。

便是这个字,生活。于是他们挑馆子吃,一如前述;挑东西买(说什么华亭路的外销成衣街后来迁至襄阳路了,后来又不见了);挑街巷逛(衡山路、汾阳路、武康路、桃江路、绍兴路等清幽路段最受好评);甚至平日不买书的,会很内行地说:找书最便、陈列最佳的书店,不是福州路上的“上海书城”,而是地铁陕西南路站里的“季风书园”。问他何以如此内行?“没有啦,只是想找些关于上海的书。”

他竟然有意钻研上海!

作者系台湾知名作家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创始人家族放权,“奶茶第一股”香飘飘去年卖了36亿,销售费用为净利3倍
2024中关村论坛4月25日开幕,举行60场平行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等热点
物流资产被调仓,传万科拟出售普洛斯股权,曾出资157亿元购入
股价涨幅第一!中信银行年内涨近50%,超10家上市银行获大手笔增持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