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挖角国信 创新业务再发力

2012-04-26 02:18:02
来源: 时代周报

本报记者 张小蓓 发自广州

挖角与被挖角,早已成为了券商行业司空惯见的现象。这一次的主角,是光大证券(601788.SH)。

研究力量对券商发展尤为重要,而通过自身培养人才有些不切实际,因此挖角便成为了券商研究所快速提高水平的捷径。通过挖角,民生证券的研究部门、投行部门实现了快速扩张。华林证券也从默默无闻的小券商转身为拥有众多优秀人才的券商机构。

国信证券研究所金融团队将转投光大证券。一直受困被挖的光大证券终变身为挖角者。曾经,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潘向东的被挖,早已让光大证券苦不堪言。此次国信研究团队的加盟,意味着光大证券将再次力拓创新领域。而在上市券商中,光大证券的业绩也一直可圈可点。

挖角国信研究团队

此次挖角的故事发生在光大证券。国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葛新元将带领该所金融工程组大部分成员投奔光大证券。

国信证券以葛新元为核心的金融工程团队中,五名骨干人员中的三名已确定转会光大证券,另两名去向未定。其余部分组员也不排除出走可能,预计离职人数或将超过10人。

对于国信证券,意味着重建金融工程组。光大证券表示,公司将主要依托葛新元团队组建另类投资子公司。据悉,葛新元将出任子公司总经理一职。葛新元带领的金融工程团队为国信证券及其客户贡献了甚为丰厚的收益。而众多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采用其交易策略,也为国信证券赚取了佣金收入。

无疑,葛新元及团队的加盟将会增加光大证券研究所的实力。2011年下半年,证监会在衍生品领域的政策意外松绑,各大券商便先后成立另类投资子公司,欲抢占先天之机,光大证券亦如此。

某上市券商衍生品部人士认为,衍生品业务是券商的未来。由此可见,金融衍生品必将成为各大券商角逐的新战场。光大挖角葛新元团队,更是寄希望于成为衍生品领域的强者。但事实上,光大证券原本可以发挥先天优势而不必如此被动。光大证券总裁徐浩明曾表示,公司早已意识到证券行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因此试图以金融创新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早在2005年,光大证券就成立了金融衍生品部门。光大证券完成IPO之后,金融衍生品方面依然是光大证券颇为重视的领域。

为促进金融衍生品业务的拓展,光大在业务架构、风险控制体系与盈亏计算上,都是按照国际标准建立。技术系统方面,光大通过开发或购买等方式,为金融衍生品业务配置了全球领先水平的系统。策略方面,光大更与国际知名管理公司和投资公司等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

光大衍生品业务曾涵盖整个金融衍生品领域,且业务水平获得较好发展,奠定了国内领先地位,长期以来一直保持优势。但可惜,金融衍生品一直未发挥用武之地。

证监会在衍生品政策方面的限制以及有限的衍生品工具,导致各券商纷纷裁撤衍生品部门。2011年初,伴随着光大证券原金融衍生品部总经理王继忠的带队离开,该部门也随即被裁撤。

然而,变化总莫测。2011年下半年,证监会便在衍生品监管方面出现放松迹象。随后,中信、海通、广发等先后成立另类投资子公司,避开政策瓶颈,开始对创新型产品进行探索。颇为遗憾,光大证券错失良机。然而,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国信证券葛新元团队的加盟,或将助光大证券再次重返行业内衍生品领域的强队之列。

高善文转会风波

抱团跳槽的序幕或正始于光大证券。2007年,高善文带领研究所核心团队从光大证券转会安信证券,成为了业内的典型案例。

在一场宏观报告会接近结束时,高善文意外地表示,决定离开光大证券。此言一出,立即在光大内部掀起阵阵风波。彼时,研究所的主要成员更是达成口头约定,将跟随高善文一起离开光大证券。

自2004年起,高善文带领的宏观研究团队连续三年蝉联行业第一。在宏观团队的研发优势带动下,石化、有色金属、钢铁、化工等领域也涌现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优秀研究员。其中,先后十余人登上《新财富》榜单。

当时,光大的研究所可谓风生水起,与申银万国、国泰君安等实力较强的研究机构比肩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研究机构”之一。但自高善文团队转会后,经历人才流失之痛,光大证券元气大伤,从2006年新财富的“本土最佳研究团队”第8名急跌至2007年的13名。

2008年,光大证券从中信建投引入潘向东,担任首席经济学家。光大寄望其能重建宏观研究团队,争取收复失地。潘也不负众望。2008年、2009年新财富评选中,分别获得了宏观研究领域第七名与第五名的好成绩。然而,2011年初,光大就不得不送走其第二位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这一次的挖角者是老牌券商银河证券。2011年4月18日,潘向东调任银河证券,任首席经济学家。钢铁行业分析师胡皓、机械分析师邱世梁也跟随潘加盟银河。

此时的光大证券被认为命途多舛。在潘向东离职前,光大就有多名分析师出走。前策略分析师黄学军于2010年率先跳槽至国信证券。此后,地产行业分析师赵强、煤炭行业分析师陈亮、汽车行业分析师杨华超以及机械行业分析师邱世梁四人又集体转会广发证券。光大证券不幸地成为了券商行业的人才输出地。高薪挖角在行业内也早已屡见不鲜。

之前就曾有业内人士表示,光大研究所的待遇一直不高,因此但凡有其他机构伸来橄榄枝,研究员一般都会出走。原光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勇及从国泰君安香港挖来的石化类最佳研究员,最终都因薪酬问题而跳槽。

不过这一次,光大证券却似乎十分舍得。挖角国信证券金融组整个团队,其成本之高也早已在预料之中。多次不幸成为人才输出地的光大证券,此次终于成为人才争夺赢家。

再次力拓创新业务

光大证券一直位居券商阵营前列,各项业务均可圈可点。2011年,光大证券的业绩依旧保持了与整体行业一致的水平。

2011年度报告显示,光大证券实现收入44.98亿元,较去年减少10.99%。实现营业利润19.87亿元,同比下降了30.34%。净利润15.44亿元,同比减少29.8%。

经纪业务上,2011年光大证券实现收入18.61亿元,同比下降32.26%。市场份额为3.03%,较2010年下降3.93%。受市场低迷影响,经纪业务市场份额以及佣金收入的减少,也成为了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

不过,尽管如此,光大证券2011年的业绩依然好于行业平均水平。其在资管业务、承销业务,尤其在创新业务方面的收入,弥补了经纪业务下降带来的影响。

在资产管理和自营收入上,光大证券的表现一直较为稳定。2011年,公司资管规模达90亿元,实现收入2.74亿元,市场份额为6.2%,在上市券商中排名第四。自营业务上,2011年实现自营业务收入3.5亿元,同比下降12.81%。累计盈利2.8亿元,自营收益率1.98%。

在承销保荐业务上业绩也较为亮眼。2011年,光大共完成23个项目,承销总金额为232.57亿元,市场占有率为0.71%。光大在传统业务上处于第二阵营,但在创新业务上颇具优势。2011年,公司实现利息净收入9.08亿元,同比上升23.9%。其中,融资融券利息收入为2.01亿元。

截至2011年底,光大融资融券余额26.82亿元,市场占有率7.07%,行业排名第四位。2012年,随着融资融券常规化的推进,该项业务余额也将有望翻番,其市场份额或将带来更为丰厚的利息收入。

同时,光大证券的直投子公司光大资本实现净利润0.32亿元。2011年新增了8个直投项目,投资额达7.8亿元。期货业务也实现了1.85亿元的营业收入,净利润0.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和64%。光大证券新业务净利润6.75亿元,贡献度高达43.7%。

多年来,光大证券一直重视创新业务方面的发展。此次,葛新元团队的加入,在政策的松绑下,光大更要加大创新业务的开拓力度。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光大证券此举无非要在创新业务上有一番作为。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剑指3400亿锂电新局,外来巨头抢滩“亚洲锂都”:与“地头蛇”争锋,谁将胜出?
轻资产运营模式锋芒渐露 晶科科技2023年营收净利同比双升
龙湖集团“造血能力”强劲:经营性业务优化盈利结构,有息负债降154亿
黄光裕仍在自救,国美零售2023年亏损100亿元,拟成立新国美电器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