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版《泰坦尼克号》北美遇冷 中国票房将居全球第一

2012-04-19 06:03:27
来源: 时代周报
不少人还清楚记得1998年《泰坦尼克号》在中国上映的盛况,过了14年,这部电影在中国的魅力有增无减,依然能造就另一场奇观。

本报记者 张润芝 发自北京

4月10日,《泰坦尼克号》借着泰坦尼克号沉船100周年的名头以3D形式重新来到中国,午夜场就拿下1000万人民币票房。第一个24小时之内的票房是7300万元,上映两天票房即过亿。形成对比的是,这首日票房是北美首日(475万美元)的两倍多。目前票房已超过4.68亿元,全球最高票房会诞生在中国毫无悬念,连卡梅隆都兴奋地说:“在中国我们两天赚了2000多万美元。”

不少人还清楚记得1998年《泰坦尼克号》在中国上映的盛况,过了14年,这部电影在中国的魅力有增无减,依然能造就另一场奇观。

卡梅隆:随便剪

微博上的“圈内电影人吐槽马甲”,一向以消息快、内幕多、评论精准而著称。去年11月17日,他/她就在微博上预言《泰坦尼克号》3D版会是2012年的一号种子。

这个知名的犀利马甲对了。电影两天之内票房过亿,上映后每天都在加场,4月14日1.22亿元超过2011年7月23日《变形金刚》的1.15亿元,创造国内单片单天的票房纪录。之后的几天电影的票房数字一路跳表,网上曝出观众买电影票长队排到大街上的照片。

排片量仅次于《泰坦尼克号》3D版的是法国喜剧《迈阿密行动》,尽管事先做了充分调查和考量,但该片引进方负责人蒋选斌对《泰坦尼克号》3D版的表现还是非常意外:“这部电影现在在中国15个城市的主要排片量已经超过45%,第一天的票房就有7000多万,这部电影最高票房肯定诞生在中国,这个毫无疑问。”

蒋选斌在选择档期之初对《泰坦尼克号》有过考量:“不是没有估计到它的影响力,但是没有估计到它会一片独大。”

消息传到了美国,卡梅隆在参加脱口秀节目里提到《泰坦尼克号3D》在中国有戏份被剪,发言如下:“在中国被剪掉了,我们刚刚知道。但是我们两天在中国赚了2000万美元,所以他们怎么剪都行。”《好莱坞报道》也在4月11日以《<泰坦尼克号3D>在中国创纪录》为标题做了报道。默多克也在Twitter上发言祝贺《泰坦尼克号3D》开画成绩不错,“中国票房第一次超过北美市场,中国的电影市场在迅速增长”。

蒋选斌预测,这会启发更多好莱坞片商针对中国“将3D进行到底”:“这一个市场就可以赚很多钱,所以我认为他们会将3D进行到底,那些适合转换成3D的经典大片,可能在未来三年内推出很多。”

热情与3D无关

《泰坦尼克号》3D版上映前就在网上掀起了一轮话题热潮。其中最大话题就是露丝的全裸镜头被删去。网友“豆瓣逗你妹”编了广电总局的说法:“考虑到3D电影的特殊性,我们担心播放此片段时观众会伸手去摸,打到前排观众的头,造成纠纷。出于建设精神文明社会的考虑,我们决定删除此片段。”他给这个段子加上了#假新闻#的标签,不料传播过程中这个标签丢失,内容被国内媒体引用,随后美国媒体也引用了这个说法,最终卡梅隆本人也引用了这一说法,称这是“官方说法”,“国际假新闻”由此产生。

事情是乌龙,但是多少反映出观众对“3D”噱头的期待。露丝全裸的立体呈现诱人自不在话下,原片中2D展示就已足够雄伟的大船、海洋、巨浪等画面如果能有极好的3D呈现也是一道视觉大餐。卡梅隆本人称:“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观众感觉置身于船上。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3D的威力。”但是卡梅隆精心打造的2D转3D并没有满足观众的高预期,很多人都觉得“摘下眼镜一样可以看电影”。

主导过《龙门飞甲》3D拍摄的技术总监Stego简单介绍了2D转3D的技术原理:3D拍摄出的影像是两只眼睛分别看到的画面重合,而2D拍摄展示的只有一个画面。2D转3D就是要复制出第二个画面,在每一帧中复制出图像,和原有画面叠加模拟两只眼能看到的图像,重合的缝隙可以视为“洞”,都要靠技术人员手工用电脑“绘制”复原。简单说就是把每一帧的图像都复制一下,然后手动做个“重影”,再手动去补充不“重影”的地方。

对于这样的做法,Stego觉得应该用“特技手段”来定义:“我们一般是把它当做一种特技,服务于现场拍摄很难做到的镜头,全片都做2D转3D成本会比较高。”对于观众“眼镜摘下一样看”的感受,Stego觉得情有可原:“3D的强度它可能做得比较弱一些,所以不戴眼镜也不觉得重影太严重。3D效果做得太强,两个‘重影’之间的‘洞’就会比较大,人工画的地方就要更多,也没有办法做太强。”

即便是“无法做太强”,这一次的3D修复依然耗费了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卡梅隆在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说:“我们花了14个月,请了300名电脑画师,对着屏幕修改,把每个人都描出来,给每一帧中的人物都加上深度和维度。”

3D拍摄的站位、角度、构图等都有特别的设置,理论上来说2D转3D的效果都不会太好,但从目前国内票房的强烈反馈来看,观众们似乎并不太介意到底能看到多立体的效果。影评人图宾根木匠认为,《泰坦尼克号》现在的火爆和3D没有太大关系:“跟3D没关系,更多的是电影本身的魅力。幸亏这次只上3D版本的,如果允许上2D的,同档期的其他电影就排不进去了,绝对爆满,只有3D的,算是给其他电影留了一条活路了。”

蒋选斌预言了好莱坞会推出更多转3D的经典大片,但是他也指出,重点不在3D,而在经典重现:“是一种营销策略,如果不转成3D直接就拿出来重新放,还是少一个由头。其实是找一个理由,把片子重新推出来。”

消费十四年的回忆

1998年《泰坦尼克号》第一次在中国上映,创下3.6亿元的票房纪录,这个数字直到2009年才被《2012》的4.66亿元打破。1998年的3.6亿元是什么概念?那一年中国的银幕数是1000多块,这部电影的一线城市平均票价为19.8元。非但如此,1998年《泰坦尼克号》在中国的下画并不是商业选择,而是后来是管理部门下文、口头通知才下的片。但如果按照纯商业运作,这部电影应该在中国卖更久。这样的条件下,《泰坦尼克号》的内地票房保持了11年。就这3.6亿元,还不是每个人都进了正规电影院看,有人看到的是走私拷贝,有人看的是录像厅,它对中国人的影响在之后几年中一直存在,那几年街上卖的是杰克和露丝海报的文化衫,赵丽蓉在春晚里都知道用《My Heart Will Go On》来助兴。

编剧柏邦妮还记得当年《泰坦尼克号》上映时的盛况:“那一年是高二,我们是学校包场看的,当时票价是15块一张,算是挺贵的。早恋的人都去看,好多女孩子看完都哭,迷莱昂纳多。”

在1998年影片的全球票房中,那3.6亿元并不起眼,但在1998年的中国,这个成绩意味着疯狂。也为14年后这部电影在中国的梅开二度埋下了伏笔。

在柏邦妮心里,《泰坦尼克号》代表着1998年某种非常美好的回忆:“好莱坞大片刚进中国的时候,我们有一种很美好的情感,在那之前我们没有看过几部真正的好莱坞大片,当时是万人空巷的,给人们留下特别深的印象,人们才会去重温它,它唤醒了人们心中美好的热血的东西。”

因为自己引进的电影和《泰坦尼克号》3D版同档期,蒋选斌对《泰坦尼克号》做了很多调查,他觉得相比14年前,这部电影的观众群体扩大了:“电影第一次放映时在中国的影响力太大,是中国引进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特别宏大的好莱坞大片,当年的观众对电影有感情。卡梅隆的影响力可能也占了很大的比重,《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都创过很多纪录,对新老观众都是吸引力。目前普遍看电影的是80后、90后,那种谈恋爱的小青年。对于年轻人来讲,他们肯定知道这部电影,如雷贯耳,但是未必从头到尾看过。同时这部电影吸引了很多一年只看一两次电影的人,60后、70后当年对这个电影有感情,有怀念,有些是抱着怀旧心情去看的。两个群体应该各自占一半。”

不过,怀旧消费,国内电影不是没有。《东邪西毒》、《新龙门客栈》都修复上映过,但是没有一部有太好的成绩。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凶猛的燃气费!重庆燃气第四季度营业利润暴增了11倍
跨界白酒后又卖零食,“烤鸭第一股”全聚德结束三年连亏,等来的却是跌停
股价应声跌停,归母净利润下滑超90%!昔日PE大佬九鼎投资,正被房地产拖累
聚焦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首批70家龙头和专精特企业聚集雄安中关村园区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