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沪籍的哥试水上海

2011-09-22 06:27:53
来源: 时代周报

本报记者 龙婧 实习生 徐向科 发自上海

“今天,我已经开了18个小时车了!很累,但是我心里很满足。”9月20日深夜,“的哥”胡师傅开着桑塔纳2000,略显疲惫的神情背后是愉悦的心情。

胡师傅是苏北人,现属海博出租车公司。在这座从未有过外地户籍的哥的城市里,他穿街走巷正好两个月。和胡师傅一样,悄然成为上海“的哥”的外地人,还有249人。7月下旬,他们从数以千计的竞争者中,杀出重围,增援上海滩。这次悄然的突破若成功,有望为缓解上海“的哥荒”提供改革经验。

小范围试点

“这批外地的哥大多数来自上海周边省市,在沪多年,有的甚至会讲流利的上海话。”锦江出租汽车公司车队队长吴先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他们一般拥有上海居住证和驾照,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听得懂上海话。在这次招聘活动中,他们过五关斩六将,经过三级(市级、公司和车队)培训和考核,成为最后的幸运儿。

但被录取并不意味着可立即上岗。比如在锦江,非沪籍“的哥”在上路前的一个月,来自江苏、安徽、湖北等地的50名外地驾驶员还必须参加培训课,教授出租车服务规范、安全要则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其进行心理疏导,鼓励他们克服语言关、道路关。

“我不为别的,就冲着各种保险福利来的,”胡师傅是个老司机,一直跟着私人老板跑运输,他说,“我以前每个月收入有几千块钱,但是没有任何社会福利。”有朋友告诉他上海出租车公司招聘外地人,试着报名应聘,最后从数以千计的竞争者中杀出重围成为了上海首批外地籍“的哥”中一员。

沪上出租车试水招聘外地“的哥”传闻已久,一直低调不显山露水,但首秀着实让外地“的哥”兴奋。其实,现行的《上海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并未修改该市“出租车驾驶员必须具有上海市常住户籍”的规定,此次引入“外地的哥”显然与条例不符。就此,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解释,目前只是小范围试点,不会大面积铺开,与相关法规并不冲突。

试点行为突破条例的背后,反映的是上海“的哥荒”的现状,这就是沪上出租车行业改革最大的动力。

户籍壁垒系自然延续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市政府针对当时快速发展的出租车市场情况,制订了《上海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规定》,由市公用局负责管理该行业。此后,随着出租汽车公司规模化运营的扩大,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于1995年通过了《上海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此后分别于1997年、2001年、2003年和2006年进行了四次修改。该条例对经营资质、客运服务、车辆租赁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其中,第十一条就明确限定出租车驾驶员必须具有上海市常住户籍。

这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户籍制度在出租车行业上的自然延续。

上世纪80年代,出租车行业复兴时,当时所有的社会管理必须以户籍为基础。落实到从业人员时就规定必须是常住户籍,“而且,这样做方便对行业人员进行管理,后来虽然修改了4次管理条例,但这条得以保留。”海博出租车公司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解释道。

在国内大城市,对出租车从业资格规定户籍限制的还有北京,目前北京“的哥”大多来自京郊,这与上海不同,北京之所以执行这一政策目的是解决京籍人口就业问题。有专家指出,“上海长期以来推行出租车行业户籍准入制度,也与出租汽车公司、本地人的偏好有关。上海人在语言、道路熟悉程度方面比外地人有天然的优势,出租汽车公司喜欢录用,而且能降低运营成本。另外,上海人担心外地籍出租车司机服务质量不如沪籍司机。这并非是一种‘歧视’。已经开放户籍的杭州、广州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杭州、广州原来都是本地人担当出租车司机,后来基本换成外地人后,服务质量一度下降得很厉害。

“引进外地出租车司机,涉及到如何管理、教育培训上岗、福利待遇等问题。”上海出租车行业协会在早几年就呼吁降低门槛,引进非沪籍司机,但迟迟没有得到回应。他们认为,正是这些问题,,让外地出租车司机入沪的事情,变得比较敏感,也导致政府非常慎重。

沪上“的哥”青黄不接

一边限制外地“的哥”进入,一边本地“的哥”大批量退出,上海出租车行业劳动力紧缺已经不是新话题了。10年来,上海的“的哥荒”正呈现加剧的态势。

“现在生意不如以前,你没看到满大街都是开绿灯的出租车?”上海人李师傅是大众出租车公司“的哥”,他对时代周报记者抱怨,身边不少同事都换工作了,现在收入没法跟以前比,前几年一个月四五千元,现在物价上涨,但收入还不如以前多。李师傅打算再干一段时间试试看,不行就只能换工作。

曾几何时,“的哥”是高收入的象征,许多上海人“托关系”也要谋一份开出租车的工作,但现在恍如隔世。实际上,除了收入差强人意,超长的工作时间、健康危险、物价、油价、公司份子钱等,都让本地“的哥”大倒苦水。

上海出租车行业的高劳动强度、高风险、低收入、低福利保障导致整个行业缺乏吸引力,鲜有沪籍的年轻人问津,即使一些出租车公司为了留住“老的哥”、签下“新的哥”而采取奖励措施,也于事无补,因而出现了“的哥荒”。

“之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劳动力结构变化比较大。现在的80后、90后不愿意吃这份苦,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很少。”拥有多年经验的吴队长对这个问题感触颇深,他说,这个原因导致上海的出租车司机青黄不接,人手不够。发出同样感慨的,还有大众出租车公司的负责人,“这两年招聘,前来应聘的都是40多岁的中年人,青年人很少”。

10多年来,上海市出租车司机的来源构成也悄悄地发生着改变。“最开始,上海的出租车驾驶员全部来自市区。从2000年前后开始,郊区的崇明、南汇、奉贤,包括青浦的劳动力进入这个行业。”吴说,现在,即便是郊区来的“的哥”也深感生存压力,房租、油价、物价的不断上涨,直接打击了他们留在市区做出租车司机的念头,许多崇明、南汇、奉贤、青浦来的人开始回流。

改革势在必行

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轨道交通日益发展,但出租车的庞大需求并未因此抑制。“一方面是上海越来越开放,客流量不断增加;二是出租车与公共汽车、地铁的消费层次有落差,运距虽有所缩短,但是层次在提高”,吴先生说,这导致出租车司机的人车比例不够,原来一辆车至少要两个驾驶员,现在无法满足这个要求。所以,这个劳动力市场改革势在必行。

在这些困局中,引入外地户籍“的哥”的呼声高涨。目前,上海全市共有100多家出租汽车公司,近5万辆出租车,从业人员高达10万。这些从业人员的年龄段主要集中于35-50岁之间,承担着全上海23%以上的公共交通总量。如果出租车行业出现较大问题,将影响整个上海市交通运行的状况。为此,出租车行业协会和专家、学者呼吁引入外地籍“的哥”,缓解上海“的哥荒”。

7月份,上海出租车引入外地“的哥”的首次试点改革,确定了250个名额,以50个为一组,分配给全市几家大的出租车公司。据媒体报道,这次招聘吸引了数以千计者报名应聘,经过层层筛选和培训考核,今年7月20日左右,这批非沪籍出租车驾驶员正式上岗。

锦江出租车公司实际分到47个人。

“我所在的车队有9名外地同事。这9名新来的同志,适应能力都很强,无论是在工作业绩、行车安全还是工作努力程度方面,表现得都相当不错。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接到对他们的投诉意见。这些新招聘进来的外地同志,我个人觉得,跟上海本地司机没有太大差别。”吴先生说,公司给这些新员工缴纳养老和医疗保险,也包括住房公积金,也办理了社保卡。

而记者在其他四家出租车公司均了解到,外省市籍的驾驶员与本地的驾驶员是同工同酬的,没有任何差别。但至于试点中遇到的其他问题,比如户籍问题,下一步怎么改,试点会不会扩大,几大出租车公司均表示不知情,而且认为这不是自己管辖范围之事,而是政府主管部门的责任。

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也表示,“外地的哥”入沪目前只是试行,会不会全面铺开,目前是个未知数。

但另一个消息则是,关于出租车司机户籍壁垒的规定,有望被打破。“市政府正在考虑修改此管理条例,但是现在还未经上海市人大批准。”一位出租车行业的资深人士向记者透露,但他表示,具体时间不得而知。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盯上爱微醺的年轻人,茅台推气泡低度酒,每瓶118元
折扣化大战未竟,侯毅交出盒马权杖
找钢网二闯港股:“钢材界的阿里巴巴”持续亏损多年,或成首个De-SPAC模式上市的企业
遭电商下架第三天,还有人在买听花酒?5万8的酒打骨折甩卖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