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高手都在民间”

2011-07-28 07:24:20
来源: 时代周报

本报记者 李响 发自北京

7月25日,新华网发布消息称经过一天的紧急抢修,甬温线已恢复动车开行条件,大部分动车恢复运行,此时距事故发生时间不到36小时。

某种程度上,在不到36个小时内,全面恢复通车。从恢复交通的角度讲,铁道部对这次7·23甬温线特大动车追尾事故的处理堪称高效。但另一方面,整个公共事故救援体系的错位和尴尬却引起了公众的热议。

公共灾难救援有严格程序

“我的一个朋友就在D301次列车做乘务员,他第一时间告诉我列车出事了。”中安救援队资深队员公正告诉记者,“当时他们做的就是让旅客先保护好自己,然后打开车门,将所有的乘客从车尾疏散,这是最初步的紧急救援,也是他们最应该做的。”

专业从事救援已有五年的公正,对公共事故救援已了然于胸。“本来我电话里说是准备第一时间赶过去的,但是交通全部断了,没能过去。”他遗憾地说,“但从当时的条件而言,乘务员的反应还是及时的。”

如果将7月23日20点30分作为此次甬温线特大动车追尾事故的起点的话,次日下午4点多武警特警部队找到两岁女孩项炜伊,创造生命奇迹为止,也就是说整个救援一共20个小时。

“这次救援清场太早。”中国蓝天救援队队长远山告诉记者,“现场搜索不是太细,那节垂直的车厢实际相当于一个洞穴了,搜救起来很麻烦,已经超过一般消防武警的救援能力了。”

“而且救援和搜救工作不仅仅是救活人,还有对死者遗体的处理,保护遗体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现场,而且是体现人的一种尊重.”远山表示很困惑,“这么早清理现场能有什么作用?”

一般的公共灾难事故的搜救工作要如何展开,走几道程序才能算搜救结束?有大小上百次救援经验的专业救援专家、中安救援队队长杨艳武板着指头告诉记者:“一般而言,第一道是人工搜索,救援人员先在事故发生地做全面搜索,每一个角落都要搜索到。”这一道程序很重要,因为这一个程序也是摸清楚救援的基本环境。

“第一道搜索进行完了,然后就要搜救犬再把现场每个地方搜索一遍,这算是第二道搜索。”杨艳武告诉记者:“搜救犬能发挥的作用非常大。”那么在这两次搜索完成之后,很多细致角落里还需要搜索,这一阶段就需要用上生命探测仪了。“特别是蛇形生命探测仪,类似这次事故的现场,很多角落人和狗进不去,但是蛇形探测仪能探进去。”

“只有这三个程序都走完了,整个救援才算基本告一段落,但这仅仅是经验上一般的程序而已。”杨彦武告诉记者,“救援实际上是一直把能找到的遗体遗物都找完之后才算结束。”对比起一般的通行的公共灾难事故救援程序,这次甬温救援,杨艳武表示:“我们不在现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所以也不能妄言,但是感觉还是太仓促了。”

温州救援的技术剖析

回顾整个救援调动了武警、解放军以及警察达到了2000人,还有大量的志愿者。而整个事故范围最多不过200平方米。杨艳武表示一小时之内,能集中这么多的人力是比较快的了,而且这么多人,要完全控制这个事故区域是足够的。“但是这所有的救援力量属于不同的管理,在救援过程中,他们各自的目标是不同的。”

救援目的有哪些不同呢?公正介绍:“中国各个交通部门,除了海事局外,陆上和天上救援以处理交通事故为主,主要是针对事情的救援,针对人的救援是交给地方,而实际上地方真正有救援能力的就是火警中的一部分。所以救援展开之后,他们的目标和职责都是不同的。”

而这种目标和职责划分的不同,在一次紧急救援中,一旦产生冲突,其代价相当沉重。事实上,根据都市快报报道,武警特警队长邵曳戎坚持要求原地救援,反对将破损车厢吊离轨道清理。也正是因为他的坚持,最终发现了“奇迹”女孩项炜伊。

同样的冲突,也体现在掩埋车头上。对着现场的照片杨艳武告诉记者,“作业环境比较狭小,旁边有个荷花池,而且下过雨,环境确实比较差,重型机械设备要展开比较困难。”他指出如果要展开这些重型设备确实需要对场地先进行清理,所以选择掩埋车头,腾出作业区域也是有其合理性。但如果考虑到实际的人员搜救需要以及现场实际展现的搜救过程,杨艳武对重设备实际发挥的作用表示怀疑。

“这么多的挖掘机,根本不能在救援中发挥作用。”远山如此评价。

一方面是重型车辆过剩,另一方面则是专业救援设备的缺失。

“从现场来看,并没有看到太多的专业救援设备。”杨艳武告诉记者,“事故是出现在晚上,所以照明很重要。”但是就现场而言,仅仅有一辆照明车,杨艳武认为,按照他的计算,现场的作业面至少需要四部照明车才行。

“还比如说轻型凿岩机,因为高铁是新材料,一般的切割机切割不开车厢。”公正表示,“但是在现场照片中并没有发现这些设备。”

救援一个先进交通系统发生的重大事故,却未能调动更为先进的救援设备,杨艳武指出,其实比这个更为严重的是现场的凌乱。

“在现场的照片,可以看到武警特警,也就是处理突发事故的火警,一般的消防武警,武警以及普通警察,还有很多志愿者。”杨艳武对着照片向记者解释,“实际上真正具有救援能力的就是特警部队,现代救援靠人海战术没用!”

他表示,现场其实应该清理无关人等,给专业救援队最好的环境,才能比较好地展开救援。远山也表示,现场太嘈杂,声波式的生命探测仪就很难发挥作用,救援人员也很难比较冷静地展开救援。

紧急救援体系亟待完善

舆论对铁道部的指责,其实也说明了当前中国紧急救援的尴尬。

“现在是技术越发达,事故就可能越严重,前面两次高速公路追尾造成大量死伤,加上这一次动车,都是属于交通事故。”类似这样的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事故,都是紧急救援处理的,杨艳武指出。

“但全国真正专业、具备救援能力的救援队伍其实就中国救援总队一家,一共500人不到。”杨艳武称。

而这500名救援尖兵,更多的时候是体现一种国家实力,要在紧急时刻启动他们要走复杂程序。杨艳武说,“整个救援队是一个工兵团,编制属于北京军区,而医护人员属于武警总医院,归武警管。业务上归国家地震局指导,要想调动这支救援队,需要三个部门共同批准。”

地方专业的救援力量,就是消防部队,而实际上以救援为主的消防兵仅是消防部队中的一部分而已。“北京为例,一共有五个中队,每个中队有100人吧。”杨艳武介绍。

专业队伍少是一个方面,更让人尴尬的是军队服役期造成的实际从事救援时间的减少。紧急救援不同于其他,训练时间要一年,另外一年拿出来做救援。“退伍使得有经验的救援人员不停地流失。”杨艳武告诉记者。他参与过中国救援总队很多活动,自己建立的中安救援队好几个骨干都是来自中国救援总队的退伍老战士。

“救援队伍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急救意识。”远山告诉记者,“我们现在每周都要做十几次培训,为的就是能提高公众的救援意识。”

比如这次动车事故,远山告诉记者,如果是比较有急救意识的乘客,就会在第一时间抱住头,全身缩成团,保护自己。“中国和国外不一样,国外救援已经是一种文化了。”公正告诉记者,“日常到处可见救援,训练很多。”从更广泛的救援开展来说,要想提高中国的公共救援能力,杨艳武认为必须要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救援主体应该是民间团队,因为出动方便,应对及时。”远山也指出,民间不意味着不专业,特别是救援,遇险越多也就越有应变能力,所以高手都在民间。

远山认为,从国家救援体系而言,确实应该把全国的救援组织统一在一个部门之下。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时隔三年,天津银行再分红!今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利润实现双增
盒马创始人侯毅意难平:十年老兵,梦醒新零售
从500亿缩水到9.2亿,新华基金专户捅了多深的窟窿?
世界读书日 以书为媒,共赴一场文化之约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