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情系东方证券 合资券商前程未卜

2011-06-16 01:04:49
来源: 时代周报

本报记者 张欣培 发自上海

又一合资券商有望诞生。6月2日,花旗集团与东方证券签署合作协议,成立合资券商,名为东方花旗证券。目前正等待监管部门的审批。这是继高盛、瑞银、摩根大通等投行后,又一家海外大型投行牵手中国内地券商。

花旗银行表示,该合资公司将在中国国内市场开展投资银行相关业务,包括股票承销、债券承销和并购咨询服务。合资后,东方证券将不再从事投资银行业务,整个投行部门将悉数转至新成立的合资券商。东方证券投行部董事也向时代周报确认了此情况。

各自的利益需求造就了中外投行的又一次联姻。而5月20日,陆家嘴论坛上证监会主席尚福林的“我们离国际板越来越近了”,更被解读为国际板撩拨合资潮。华英证券、摩根大通与第一创业、摩根士丹利与华鑫证券相继开业。无疑,国际板的出现为合资券商创造机会,但合资潮的出现是否源于国际板似乎还有待商榷。 

合资投行谋双赢

花旗“联姻”东方证券共同成立合资投行,目前来看,似乎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面对大摩、摩根大通等国际投行在中国资本市场的纷纷布局,花旗银行自然不能落后。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事实上,对于这些外资来说,建立投行的目的只是自身借机入主中国,以求在兴盛的资本市场分一杯羹。目前,根据中国现行监管制度,不允许外资直接在境内从事投行业务。纵观数家合资投行,不难发现,外资所选择的合作券商都是实力有限的。“强强合作不会顺利,找中小券商有利于外资掌握主动权。”上海本土一家投行人士认为。

与此同时,上海市政府一直着力推动本地券商吸收海外现金投行操作经验,支持设在上海的合资券商、合资基金公司扩大开放范围。天时地利,花旗似乎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合作伙伴—东方证券。但实际上,东方证券并非其初恋。花旗几年来一直谋求进入中国投行市场。自2006年开始,花旗就与湘财证券、中原证券等洽谈合作,但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最终联姻东方证券如愿以偿。而在这场合作中,外资也似乎表现更为积极。东方证券投行部一位董事对时代周报表示,“我们就此事暂不接受采访。此事的对外联络事宜,以花旗集团的对外口径为准。”东方证券的低调,被认为可能与东方证券正在谋求上市有关。

另一边厢,东方证券在此次合作中似乎也受益匪浅。“东方证券吸引外资,可以增强资本实力,提高业务能力与管理水平,直接与境外接轨。”上述投行人士指出,东方证券的投行业务一直不甚理想,借合资机会可开拓新的局面,谋求提高投行业务的市场份额。同时东方证券加紧备战上市,今年年底有望重启IPO。花旗银行表示,双方未来还将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包括探讨投资银行业务以外的研究与培训领域的合作机会。

外资希望分享中国市场高收益,中资券商寄望合资后翻身的共同诉求,看似创造了一段完美的“联姻”,但事实上,远没有看似那么美。由于文化差异、社会环境、工作习惯等巨大差异,内部磨合以及控制权的争夺都是其面临的问题。之前,大摩与中金走过了15年。但在蜜月期后,由于股东双方在目标期望、等方面难以达成共识,大摩仅充当财务投资者的角色,最后,大摩逐渐淡出中金公司的管理。最终选择能够取得控制权的华鑫证券。2003年11月长江证券与巴黎银行成立的长江巴黎百富勤,也在2007年初,因对“未来发展方向形成不同的观点”而最终导致分道扬镳。

花旗中国首席执行官欧兆伦表示,“花旗与东方证券具有相同的成功企业的管理哲学,非常高兴与之结成合作伙伴。”但度过蜜月期的花旗与东方证券,到底磨合得怎样,似乎只能用时间来解答。针对合资事宜,记者致电东方证券总裁金文忠办公室电话一直无人接听,而花旗集团亚太区行政总裁麦睿彬也表示正在开会不方便回答。

国际板催生合资潮?

尚福林在2011年陆家嘴论坛上发表的“国际板越来越快”,一时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巧合的是,华英证券、大摩华鑫、一创摩根亦即将开业。而花旗与东方证券的合资投行也极有可能尘埃落定。因此,被解读为国际板的推出引发了新一轮的合资潮。

但国信证券金融分析师邵子钦认为,两者并不必然联系。“国际板只能说市场更开放了,合资券商说明中国经营更开放了。二者开放都是必然的,只有开放才能不断提高竞争力。”

上述投行人士也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合资券商潮是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后,外资投行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渠道。根本原因在于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外资希望分一杯羹。”国际板可能会促进合资券商的产生。但即使没有国际板,也丝毫阻挡不了外资对国内资本市场的涌入热情。

2010年,沪深两市IPO共计349宗,融资总额达到4783亿元。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量已达到2041家。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投资级公司债券市场,全年发行规模达1370亿美元,超过美国与日本。2011年初,普华永道预计,2011年 全年新股发行将达到320宗,其中30宗在上海主板发行,其他290宗将在深圳中小板及创业板发行,融资总额将超过4000亿元。

如此大的市场,早已让外资垂涎欲滴,这才是合资券商产生的真正原因。毋庸置疑,合资券商瞄准的是充满诱惑的A股市场。但国际板的推出也无疑为其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但颇为尴尬的是,合资投行在本土的发展并不顺利。据Wind统计,今年前五月,IPO承销业务表现最好的为平安证券、国信证券,而合资券商中的瑞银证券与中德证券都只完成了一单IPO项目,其他的合资券商高盛高华、瑞信方正、财富里昂都一无所获。

合资券商在国际板上到底能有多大作为还有待观察。“只有最终运行起来才能知晓。”邵子钦认为。尽管外国投行拥有丰富的海外资源,但面对的最终消费者仍是中国投资者。因此,在邵子钦看来,本土投行可能更具有优势。但上述投行人士认为,目前阶段,接客户的重要性大于销售。“短期来看,由于本土券商更熟悉中国市场,并且不存在内部整合问题,本土具有优势。但国内券商程序性、规范性更差一些,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序性与规范性将是投行的发展方向。”不过,他也指出,从长期来看,二者可能旗鼓相当,但他更看好本土投行。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上市银行中收增长遇瓶颈:25家银行去年缩水约500亿,卖保险也不香了
靠技术说话、用智能化改变生活,九号业绩大增背后:驱动行业的跃迁
理想汽车刘杰:MEGA上市遇冷是个警醒,内部调整最短需要一年
东方财富被王牌业务拖累?一季度天天基金收入下滑超三成,研发投入仍增长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