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深度

2011-05-12 06:41:10
来源: 时代周报

长短局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在当代大致可以分为针锋相对的两派,一派是文学的哲学化,可以艺术哲学家丹托的观点为代表,他很大程度上接受了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认为艺术(文学)已经发展到了成为自身的哲学的时代,例如从杜尚的小便池开始,艺术所传达的就已经不再是美、形式或技巧这些传统的艺术范畴了,而是致力于表现一种思想、一种哲学,它取代了艺术本身,哲学是以剥夺了艺术。

与此相对的,则是哲学的文学化,可以哲学家罗蒂为代表,他推崇一种反讽的哲学风格,这种反讽的哲学是实用主义的,反本质主义的,同时也是反极权主义的,而文学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偶然的、反本质主义和极度自由主义的哲学。

其实,这两种看似截然对立的观点又是殊途同归的,两种转“化”导致的结果都将是文学与哲学界限的模糊,甚至消失。

对比之下,《文学在思考什么?》的作者则似乎想走一条中间路线,他说他既要避免充满“文学“的”哲学“,又要避免充满”哲学“的”文学“。这怎么做到呢?作者说那就是首先要承认文学的自足地位,然后再把哲学作为参照系和分析工具介入其间,但是这种介入的目的不应该是对作品进行思想归纳,而是旨在暗示不同的阅读方法,哲学能以不同的阅读方式介入文学,这正好说明有一种文学哲学,也即一种可以包裹哲学的文学。这样一种”文学哲学是文学生产的思想,而不是思想在不知不觉中生产的文学“,它不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

应该说,作者在本书中确实实践了这个原则,对于九部作品的解读风格迥异,除了结构主义方法的痕迹之外,基本上没有出现用哲学概念来套文学的情况。

不过,总体来说,作者还是选取了一些固定的进入作品的角度,归纳起来,一个是历史和人类学的角度,作者以此来分析了斯达尔夫人和乔治·桑等人的作品,主要探讨了文学与国家、文化、社会及人类未来的关系;一个是认识论的角度,从对雨果、巴塔耶等人作品的解读中展开,探讨文学如何潜入深层,建构我们的知识;一个则是文学本体论的角度,从语言和修辞等文学材料的角度来探讨文学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部分主要涉及了萨德、福楼拜和福柯。从以上总结可以看出,书本的内容是非常庞杂的,作者的文学哲学批评成果丰厚。

通常认为,哲学是最有深度的,因为理性的高气压可以把人类认识世界的潜水艇压到最深的海域。然而,本书的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文学与哲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它本身就参与构建了那个深海区。

虽然比起哲学来,文学显得没有概念,没有体系,文学中的思想多是些点滴感念,但也正是因此它破坏了思想体系,它总是可以使人们在不同的思想体系中复调和共享的思考,它是一个包含了冲突和多样性的整体,它本身就是一种哲学需要去解答的复杂性,而且包含了一种对哲学的先天批判。因为在文学的虚构、间离和悖谬(如作者在分析鲁赛尔时提到的,文学描述某物就意味着某物的死亡,因为它取代了它,文学让世界以死亡的方式活着)中,天生就暗示了一种反讽和相对的眼光,它在它的内容和我们对这种内容的思考之间留下了一块空白,一种间隔,而这块空白正是思想赖以成长和反思自身的地方。

用俗套一点的话说,文学提出问题甚于解答问题。在每一种成功的哲学背后,总有一种文学在与其较劲。文学哲学总是旨在为哲学展现不同的问题,用一个个真实、具体、复杂的场景去检验哲学、讽刺哲学,这些场景连接在一起,就成了历史,文学为哲学引入了一种历史化,这有助于打击那种妄想一劳永逸解决人类问题的哲学冲动。“文学能够恢复所有的哲学话语,以其可信的形式将哲学话语恢复到历史因素中,而历史因素又在不值一提却绝妙无伦的掷骰子之后,将哲学话语变成了偶发事件和时局变幻的结果“。

就这样,文学带着哲学下潜到了最深的地方,正如作者在分析雨果的底层文学时所说,在最深处,文学就变成了历史,因为它将社会写成了小说,它认识了社会,把握了社会的现实和历史的真理,而这样一来,文学也就成为了哲学。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这届年轻人对存钱“上头”:一边“抢”大额存单,一边砸钱囤黄金
“人工智能+”让优质教育触手可及 作业帮携最新成果亮相中国教育装备展
唯品会4.19品牌特卖节迎高潮期:国潮服饰热销,户外大牌低至1折
A股春风送暖 公募积极分红 工银瑞信多措并举持续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