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业出逃?

2011-04-14 06:58:48
来源: 时代周报
“日本震波将在3-4周内殃及全球”,3月24日市场研究公司IHS ISUPPLI曾如是预警。而今这一论断已被逐渐证实,脆弱的供应链宛如神经纤维一般,将日本地震之痛传导至各行各业。

本报记者 韩玮 张子宇 发自上海 广州

3月中旬以来,在中国最大的汽车研发基地上海某主机厂技术部,工程师陈天(应受访者要求化名)的全身神经都绷在一个组件上:车用液晶显示屏(LCD)。

“说白了,就是两块玻璃,其间填注些液晶材料,但是,这活儿还真的只有日本做得了。”陈天原先敲定的几家电子供应商均位于4月7日还曾发生7.4级余震的宫城县,“3·11地震时,有几家的厂子被冲垮,有的除复工无期外未传回任何消息,还有的二级供应商据说已准备改行。”

一个月里,脆弱的供应链宛如神经纤维一般,将日本地震之痛传导至各行各业。“日本震波将在3-4周内殃及全球。”3月24日,市场研究公司IHS ISUPPLI曾如是预警,而今,这一论断已被逐渐证实。由于库存消耗殆尽而供应不济,全球制造业正步入震后“最低谷”。

“震痛”难挨

樱花盛开的季节,日本终于有了一些好消息。4月7日,电子巨人索尼公司重启多数在日生产线。次日,丰田汽车宣布,18日起,27日止,将以减半的产能全线复工。而其他两家日本汽车制造商本田及日产汽车亦允诺将于4月中旬恢复生产。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供应断流已有好转。

大洋彼岸,日本三大汽车巨头的海外基地,危机逼近。其中,日产的北美工厂已全线关停,而丰田拟于本月下旬暂停这一区域的生产线。与此同时,美国福特汽车正遭遇史无前例的“漆荒”,其经典“黑礼服色”车款已经断货,原因在于缺少一种金属颜料,而该生产厂商“不幸”地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疏散区内。

近20年来,日本制造业呈现“空心化”趋势,装配工厂陆续迁往世界各地,留于本岛的大多为高附加值的零部件厂、研发中心等,后者位于全球制造产业链的最前端,而此次受灾最重的宫城、岩手等县是汽车及电子产业的大本营。

据全球最大的汽车行业资讯公司IHS Automotiv预估,即便到5月初,至少一半的日本汽车产能仍将瘫痪,而受日产零部件库存萎缩的影响,彼时停工的全球汽车产能可能达到1/3。电子产业的恢复情况同样不容乐观。4月7日,佳能、尼康、富士通、东京电子等企业旗下的部分工厂因余震再度延迟复工。

“当下的日本处于地震活跃期,制造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即使短暂复工,也不能排除再度停工的可能性。”日本一家私营电容器制造商老板加藤向记者感慨。

于是,寻找替代商成了陈天近期最头疼的工作。“基本要求一是质量过关,二是满足产量需求。”据其介绍,目前的“零库存”生产模式下,通常主机厂只存有两三周的零件储备。“现在的LCD存量最多能熬三个月”,留给陈天的时间已不充裕。

然而,替代品并不易寻。“一个成熟车型的研发周期是两至三年,全部3万多个零件,均经过复杂而精确的实验验证,而更换其中任何一个,都可能影响整车性能。”福特汽车下属一家企业的新闻发言人托德·尼森坦言,仍寄望原先的颜料供应商能够通过其他方式尽快恢复生产。

据本报记者了解,影响日本零部件企业“复工”的主要威胁来自东京电力的节电计划。受福岛核事故影响,日本政府已要求企业在夏季用电高峰期削减15%的用电量。“目前,几乎所有的订单都因电力短缺和物流不畅而延期。”一位日本森村建材公司人士表示。

此外,《日本经济新闻》披露,日本东北及关东地区,包括成品和子级制造商在内,共有制造企业500家以上,直至目前,由于原材料供应商的受损情况尚未准确掌握,成品企业无法判断哪些组件可能“无以为继”,因而无法实现替代品的调整。而丰田汽车此次复工的一大目的便是摸清整条汽车生产供应链的现状。

撤离猜想

尽管复工艰难,但全球制造业不会因为日本休停而放缓脚步。4月7日,《日本经济新闻》指出,如果日本制造业短期内无法好转,下游电器制造商必将弃暗投明,寻求替代零件。一旦国外制造业重新构建了没有日本的供给体系,“日本制造”恐将出局。

此种担忧不无道理。据日本政府最新估算,如果世界最大微控制器供应商瑞萨电子公司位于茨城县的工厂4月底前无法复产,全球汽车制造商将面临6.5万亿日元的巨额亏损。而首屈一指的硅片制造商信越化学公司的福岛县分厂6周后若仍不能正常作业,世界半导体产业预计因此损失1.5万亿日元。

“没有企业会坐等日本‘复元’。如果他们找到了合适的替代,断裂的供应链重新搭建,那么,这种供应关系必定是长期性的。”加藤分析道。

于是,为预防客户流失,复产变得紧迫。“我们已计划将研发中心等部门迁往日本其他地方。”3月24日,本田汽车决定暂时撤离部分至少需要几个月才能修复的办公大楼。而不久之前,松下公司已全力开动位于大阪守口市的干电池生产线,24小时不间断,以弥补其在关东地区受损的产能。日本媒体透露,目前,日本企业的生产据点正从东北、关东地区向关西转移。

据记者了解,日本电力系统较为特殊,关西电力与东京电力无法相互支持,这致使关东停电时,电力过剩的关西却无法支援,不过这也保证了除东京电力、东北电力以外的其他电力供应系统不受地震影响,进而为日本制造业的腾挪创造了条件。

“其实,在东北地区设厂是不少日本企业全岛布局、减少风险的一环。比如,丰田公司在关中、关西亦设有基地,这将是其复产的有力后盾。”对日本深有研究的北京作家刘柠说。

除了西撤,日本制造业筹谋的另一条复兴之路则是外迁。目前,日本最大的汽车制动系统原厂供应商ADVICS株式会社宣布成立中国研发中心,同时,最大的通信机箱机柜制造商日东工业株式会社因两家日本子厂遭受地震重创,遂决定追加1430万美元以拓展旗下的中国公司。这不禁引发众多猜测,中国将成为“日本制造”的转移阵地?

有着30多年中日贸易经验的姚先生并不认同,“向外转移生产线是日本制造业的长期发展趋势,但大方向是迁往东南亚,而非成本日益提高的中国。”

“据我所知,佳能、索尼、富士康等企业都有外迁产能的意向。但与大陆相比,他们显然觉得台湾‘更像朋友’。”刘柠告诉记者,由于起步早,台湾经济的发展层次高于大陆,因而利于日企对接,同时,在劳动力素质、投资环境、法律制度等方面,台湾的条件更为优越。

“外迁可能招致的主要问题便是核心技术泄露。从保护知识产权角度,欧美是首选,但人力及资源成本较高;而东南亚部分国家以及中国大陆虽有优惠的财税政策以及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但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建设非常落后。权衡利弊,台湾反而是折中的选择。”IHS ISUPPLI中国区研究总监王阳则如是分析。

然而,产业转移并非一朝一夕即能促成。“一条生产线从规划到落成,至少需要大半年,无法解决生产商眼下的危机。但这也说明,日本企业已开始反思供应断流的问题。”加藤说。

产业链谋变

正当全球产业链遭受“震痛”,四月的第一周,一份测试数据报告却让陈天兴奋不已。至此,替代零件已可基本锁定—对应的制造商仍然是日本企业。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制造’在全球的影响力,因为掌控核心技术,它扼制了多数产业链的咽喉。”在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贺在华看来,全球产业链对某些国家的过度依赖,极大地增加了制造产业的安全风险。

以LED(发光二极管)产业为例,由于技术优势,日本垄断了全球高端蓝绿光LED的生产,其中又以日亚化学和丰田合成两家企业为行业领袖,换言之,如果他们紧缩出口,那么,下游生产立即面临原料短缺。而实际上,3·11地震未对这两家企业造成太大伤害,问题在于,按照就近采购原则,其原材料供应商均处于重灾区,并且损失惨重。而丰田汽车亦曾表示,由于树脂、橡胶等工业原材料采购困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应对这种产业链危机,最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规避对日本核心产业的依赖,包括怎样拓宽采购渠道,增加核心技术的选项,等等。”但刘柠亦认为,短期内,这种改变难以实现。日本集中了众多精英产业,而且,“攥”得很紧。“这几年,国内汽车行业的确花了大力气实现零部件国有化生产,但制造业讲究实践出真知,中国的造车经验远不如日本丰富,有些技术至今非日本不可。”陈天说。

“实际上,全球采购、全球分工、全球布局的生产模式本身就具有减少、分散生产风险的功能。所以,日本震灾之后,反思全球生产模式不是否定这一体系,而是考量如何完善,使其风险系数进一步下降。”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杜金岷告诉记者,其中一种方法就是改变所谓的精益生产方式(即“零库存模式”)。尤其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企业提高风险库存的储备,对应的成本分摊至成品价格,或由政府消化。

“这是一个悖论。如果追逐风险最小化,对应的成本将随之提高;但若保证经济利益最大化,供应链条就会变得极其脆弱。”杜金岷认为,全球制造业都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重新寻求两者的平衡。

此外,日本已在进行的“位移”生产线也是选择之一。贺在华告诉记者,目前,跨国公司海外扩张的方式已逐渐转变为建立生产基地实现直销。此种模式在降低流通成本、缩短供货时间、控制生产风险等方面都较为优越。不过,尽管外围产业迁离日本已是大势所趋,但在核心产业方面,日本从未表明过意愿。

(实习生王维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黄光裕仍在自救,国美零售2023年亏损100亿元,拟成立新国美电器
偏离主业还是打辅助?中国信达2023年不良资产结构大调整,金融业务占比上升
近10年重大创新!隆基绿能发布新硅片产品,“卷”技术破局光伏硅片价格战?
销售通宵接单、提车要等2个月?小米汽车售价21.59万元起,雷军:成本真的很高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