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梧桐:网络发力逼官员学煽情

2011-03-17 04:33:10
来源: 时代周报

本报评论员 令狐补充

3月9日,南京因地铁建设,开始迁移太平北路沿线的民国时候种植的40多棵法国梧桐。有网友将梧桐迁移前后,同一地点绿荫夹道和光秃秃反差强烈的照片上传到微博,并转发给某南京出生的微博名人,希望引起社会关注。该名人再通过微博转发,呼朋引伴,一时间围观者众。 

数日之间,仅新浪微博,有关南京梧桐的微博即高达30多万条。所幸的是,民情民意没有限于宣泄情感,也没有沦为坐而论道的空谈,而是触发了公众行动,一些南京市民在梧桐树干和汽车反光镜系上绿丝带,还有一些市民集体给南京市长写信呼吁保护这些树龄高达花甲和超越古稀的绿化树木。线上线下联动,效果显著。

3月15日,南京市政府回应了“法桐让路”之争,主管城建的副市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宣称,地铁三号线将尽量优化施工方案,减少大树迁移数量。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迁移树木,都将先进行公示,充分听取市民意见。并对网友和南京市民表示感谢。

积极参与了此事微博互动的南京电视明星主持人孟非回忆:“1996年,那一届南京市政府为解决交通问题在主干道中山东路砍树,激起了民愤。我当时是一名记者,立即赶制了一条现场报道并在当晚播出。次日一早市政府官员便找上门来……再过一日当时如日中天的央视《焦点访谈》为此事专赴南京,最终仍不了了之。”由此可见,这次南京民意民情表达获得的结果,与孟非15年前的遭遇和见闻相比,也有着光秃秃与不乏绿荫之间的反差。换言之,南京市梧桐让路之争所凸显的“城市建设的困境”,相较于十多年前当届政府“砍树热情”一旦勃发,即可畅行无阻无所顾忌的情势,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也可算得上一次可资借鉴的民意民情与官意官情的良性互动。

然而正视现实,也得清醒地认识到,即便民意民情将历经沧桑、树大根深、枝繁叶茂的法国梧桐,认定为南京的历史和文化象征,视为南京城市形象不可或缺的要素,当作市民对城市情感的投射和寄托物,甚至拔高到是南京城市灵魂的高度;即便南京官方承诺改进施工方法,减少树木迁移数量,迁移前征求民意,但困扰官民双方的城市建设困境,并没有因此获得实质性的突破。同时,官民互动中,官员也加入煽情的行列,称“树也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用尊重生命的态度来对待每一棵树的移植和养护工作”。更有不但迁移树木,也在转移视线和误导公众的嫌疑。

其中的道理十分浅显,梧桐树等树木作为行道树形成的绿色景观,必须经过多年的生长,并生长在特定的位置,见证秦淮河流淌的六朝脂粉,亲历黯然消退的金陵王气,才能积淀文化,附着历史,成为象征和灵魂,一经砍伐或者迁移,城市景观地貌必然随之变异,已不复原来风貌,所谓的历史记忆,人文气息,就难逃成为浮云的命运。

明白了这一点,就不禁让人质疑,耗费人力物力,迁移养护老树意义何在?换一个角度看,草木本无情,有情的乃是休养生息在山水草木的人,故而官员所言“尊重生命的态度对待迁移的树”就不免显得矫情;而对照某记者在微博上披露的梧桐树迁移高达80%的死亡率个案,官员的煽情就更是荒诞无稽了:该记者追踪调查2006年4月因南京地铁二号线建设从城区迁移的梧桐树发现,移至某苗圃的83株法国梧桐,迄今已死亡63株—与当时官方承诺的80%的存活率刚好颠倒。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从豪车专属到国产电车标配,后轮转向真的让转弯更简单了吗?
因3亿欠款,凯撒旅业起诉前大股东海航,青岛国资入主后加速扩张
东北证券去年自营业务收入大增超2倍,沪深交易所首发保荐项目连续两年挂零
三六零2023年报:经营性现金流同比提升65.84%,近两年复合增速达136.26%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