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亮:忘掉规模和数字吧!

2011-03-17 06:07:15
来源: 时代周报
美丽的桂冠是业界和媒体为万科戴上的,郁亮和万科的选择却是“忘记”,然后“向前看”。

“连续第三年问鼎全球住宅企业销售冠军,成为国内首家销售金额突破1000亿元的房地产企业。”这个美丽的桂冠是业界和媒体为万科戴上的,郁亮和万科的选择却是“忘记”,然后“向前看”。

本报记者 纪旭 发自广州

2011年3月,万科发布了2010年度业绩报告之后,总经理郁亮带着1081.6亿元销售额的漂亮答卷,频走于香港、深圳和广州之间,向投资者、媒体甚至政府官员“报告”千亿之后万科的打算。

“忘记规模和数字吧!”3月10日,在广州塔420米高处,郁亮在与媒体交谈时说道。这也是万科突破千亿销售额之后的2个多月里,郁亮对外界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郁亮身上有着深厚的理想主义色彩,这与万科的缔造者、万科董事长王石一脉相承。比如,1999年,万科就提出了“住宅工业化”,至今虽未取得全面成功,但仍不遗余力地践行。无论王石还是郁亮,都把推动中国住宅工业化看成了“责任”;还有绿色住宅,2010年万科共落实绿色三星住宅(中国绿色建筑住宅最高标准)75万平方米,这只是万科去年897.7万平方米销售面积的一个零头,却占到了全国总量的54%。

业界应者寥寥,郁亮却把这些看成是“行业领跑者”的唯一标志,而不是规模和速度。尽管这很理想化,但千亿元之后,郁亮更加强调万科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

但更多的时候,郁亮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困扰。进入2011年,有两件事把行事低调的郁亮推进了舆论的漩涡:王石去哈佛做访问学者和原万科副总裁徐洪舸等高管离职。前者被解读为“郁亮时代到来”,后者被猜测为“郁徐矛盾”,这让他不得不到处解释和澄清。

更现实的问题是,千亿元之后,万科的“上半场”已经完美落幕,作为全球最大住宅公司的总裁,45岁的郁亮将把万科带向何方?万科的“下半场”,“高潮”又在哪里?

显然,找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点,是郁亮将要面对的最大考验。

适应力强才是真的强

万科一位高管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同等规模和地位的公司里,万科是“领导”来的最少的公司。

确实,与那些喜欢把领导参观和接见的照片摆放在显眼处的公司不同,王石的办公室里摆放的是他站在雪山上的照片,而郁亮的办公室里,则放着一辆用来锻炼身体的自行车。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家全球最大的住宅公司不被重视。2011年1月,郁亮受邀参加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主持的对《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 征求意见的座谈会,郁亮的发言被新华社的报道浓缩为39个字:“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打击投机炒房,盘活土地存量,增加小户型住房供应,巩固房地产调控成果。”

人们想到了13年前,王石与时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朱镕基的那次会面。

1997年11月,朱镕基前往深圳约见当地企业家代表座谈,与王石“相谈甚欢”。 当时,王石和朱镕基讨论的话题是:“房地产业能不能成为支柱产业?”

1998年4月,央行推出按揭购房政策;7月,国务院宣告终止沿袭40年的住房实物分配制度。

“1998年的节点代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形成和正式开始,在那之前的房地产只能叫萌芽、发育。而现在则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上。”郁亮说。所以,39字建言的重点是“巩固房地产调控成果”。

“调控对优秀企业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都是利好。”在2004-2005年房地产调控初始,万科就提出这一观点。2008年8月,当调控再紧、悲观预期笼罩整个行业之时,郁亮在写给万科全体员工的一封信中表示:“这种调整过去曾经发生过,现在正在发生,未来也仍有发生的可能。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的调整,都并不会改变行业整体的发展趋势,也不会改变优秀企业成长的空间。”

直面现实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王石身上有,郁亮身上也有。当有人对当前的“限购”提出反对意见,指其“违反市场规律”时,郁亮说,万科从来不去研究它对还是错,我们从来都很注重如何适应规则,“我们把时间花在行动上,而不是花在抱怨上,所以我们会比别人快半步。”

2010年,万科实现销售面积897.7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08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5.3%和70.5%,并在深圳、东莞、佛山、北京、天津、沈阳、青岛、武汉、无锡、镇江等10个城市商品住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而排名第二的保利地产销售金额仅660亿元。

“适应力强才是真的强。”郁亮说,万科一贯坚持中小户型普通住宅为主的主流产品定位,2010年销售的产品中144平方米以下普通住宅占比88%,与2009年的86%相比进一步提高。“万科的经营模式顺应了市场需求和政策方向。”

早在2007年,当房地产市场一片亢奋之时,万科却率先对过热隐忧的存在提出了预警,做出了“行业需要且必然进入一个理性回归的调整期”的前瞻判断。果然,在经过多轮调控之后,住建部近日发出“5年3600万套保障房”的铁令,2011年全国保障房建设要达到1000万平方米。对此,郁亮表示,中国房地产已经回到“原点”,“两分市场”时代来临。

郁亮解释,目前中国的住房制度回到了1998年时的原点,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保障房归保障房,商品房归商品房。“此外,房地产行业已经回到基本居住品的原点,而不是投资品。”

郁亮说,我们早已看到保障房和商品房两分市场的来临,“既然游戏规则已经发生变化,适应变化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

2011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两会”结束后的记者会上指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向“质量”和“效益”型转变。而万科所提出的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战略,无疑与国家发展战略同频共振。

谁的万科?

10年前,当王石把“万科之舵”交到郁亮手中时,这个35岁的年轻人足足用了三年时间来适应总经理这个新角色。

10年后的今天,郁亮与王石的相似之处越来越多。进入2011年,郁亮体重减少了7公斤,原来微胖的脸庞有了棱角,体态变得更加干练和结实;除了经常骑自行车锻炼身体外,郁亮也开始登雪山了。更为重要的是,在万科的发展战略上,郁亮也与王石保持着一致。“我跟主席(王石)很多意见是一致的。”郁亮说,虽然我们的关系一直被误读。

最大的误读,是关于商业地产发展的态度上。王石早年曾表示“专注住宅,不碰商业地产”,但郁亮却提出要提高商业地产的比重。

“在战略方面,万科从20世纪90年代到今天从来没变过。”郁亮表示,我们是为了住宅而做商业,不是为了商业本身。“换句话说,我们并不是看好商业地产的前景而做,更不是因为商业地产会回避调控而做,我们纯粹是为了做好住宅而做商业地产。”

今年3月,王石西行做访问学者,被猜测为“王石淡出,郁亮时代到来”。 对此,郁亮不得不出面解释道:“王石在万科的地位和角色都没有任何改变。他前两天还在芝加哥通过视频主持了公司的董事会,这个月(3月)31日还要回来参加股东大会。”

更大的一致在于,无论王石还是郁亮,都希望把万科打造成一个“公众公司”。万科上市前,王石拥有公司40%的股权,1989年,万科上市时,王石放弃了万科的原始股份,从而放弃了成为万科老板的机会,成为一个职业经理人。

“万科是王石创建的,但他一直努力避免万科成为‘王石的万科’。”万科一位高层人士说。

而郁亮也正在努力保持着万科“公众公司”的状态,所以,现在的万科把汇丰银行列为学习的标杆。

“万科非常幸运在不同的阶段找到不同的老师,比如早期有新鸿基,2003,2004年有帕尔迪。新鸿基教会万科怎么把客户关系搞好,以及住房的品质问题。帕尔迪让我们坚定地把专业化地产做下去。现在则是汇丰。”郁亮说,汇丰银行在股权分散上这点和万科很接近,我们是靠内部团队来推动公司不断地发展壮大,汇丰过去150年中经历了那么多的战乱和危机,但仍能一步步地向前发展,说明一个公众型公司强大的适应能力。“万科更多的是靠整体和制度,职业经理人制度是万科的核心。”

就个体而言,郁亮与王石有着很大的差别。郁亮比王石小14岁,不同的时代烙印,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人生经历,甚至王石的火爆和硬朗,与郁亮的细腻和踏实皆形成了性格上的反差。但当年王石把郁亮推到总经理位置时,无疑相信郁亮能够延续他的梦想。

有人把王石看做是万科的“精神领袖”,郁亮也表示“主席(王石)的话要从精神层面去理解”。但从某个角度看,王石与郁亮更像是一对搭档,维系两个人的是信任。王石说过:我最高兴的时候,就是我的某一个意见最后被证明是错的,而(郁亮及管理层)他们是对的。

2009年,联想业绩下滑,柳传志再度出山。王石后来评价说:“我非常清楚,万科遇到问题,我也不回来。如果(一个企业的)基因到现在还没有建起来,再回来建,为时已晚。”

试验理想

在英国,有一个叫做“阳光城市花园”的中低收入人群住宅,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在广东佛山,万科建造的“万汇楼”刚刚运营了两年时间。这也是一个面对中低收入人群的廉租房项目,于2006年11月奠基。2007年,万科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交了项目重要成果《双城笔记—中英解决社会住房问题的思想火花》。

据悉,万汇楼整个项目的投资大约4600万元,按照万汇楼目前的租金水平,在出租率为100%的前提下,收回成本大概需要25年的时间。

“我们主要还是要看它的标杆意义,”郁亮说,“万汇楼是我们通过公开拍卖获得的项目,自己贴了钱来做保障房,经营状况可想而知。”

“万汇楼是一个试验型项目。”万科一位相关人士说,“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不但要关注房屋的供给,也应该关注这个群体的居住环境,我们希望通过试验,为大家总结一些经验。”

“充斥着理想主义的商人项目。”这是业界对万汇楼的评价。

其实,万科多年来都在不遗余力地在很多未成熟领域进行着探索和试验,比如绿色住宅,住宅工业化,还有保障房等。这些被业界看做是充斥着“理想主义”的做法,万科却愿意去“试验”。

“万科会积极地参与到各类保障房建设当中,在不损害股东的利益情况下,赚一块钱就做。”当住建部宏大的保障房计划出炉后,郁亮高调地表示,保障房是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稳定器,建设“保障房”是万科应尽的行业和社会责任。

目前,万科在北京、上海、深圳和南京等地都参与了保障房建设,南京的保障房项目超过百万平方米。“目前还没找到有效的运营模式,”郁亮说,“政府正在探索,我们也在探索,但我们的基调是积极参与。”

同样在探索和试验的还有绿色住宅和工业化住宅。早在2003年,王石就提出万科要“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但在同行们看来,住宅工业化成本过高,企业负担太大,短期内很难全面展开。但万科却先试先行,2007年,万科上海“新里程”项目20、21号楼成为工业化住宅试点,后来又在天津、武汉等城市陆续开始进行住宅产业化试点。

2008年,万科开工的住宅工业化项目只有9个,建筑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2009年,万科的工业化住宅达到了120万平方米。“我们今年(2011年)会有超过300万平方米的工业化住宅,这一块我们一直在积极推进。”郁亮说,住宅产业化对建筑行业的未来至关重要,因为它能提高效率,节约劳动力,也更加环保。

在美国,工业化住宅比例为100%,很多西方发达国家新建住宅的工业化比率都达到80%以上,而在中国,万科则是一个孤独的探索者。

绿色住宅何尝不是如此?万科把2010年作为推进绿色战略的重要一年,深圳万科城四期项目则成为国内首个通过绿色三星运营评估的住宅项目,全年万科共落实绿色三星住宅75万平方米,占到了全国总量的54%,万科的孤独可见一斑。郁亮甚至向媒体呼吁:“多关注万科的绿色住宅。”

郁亮游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一方面他要带领万科继续前行,把万科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他要进行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探索。两者都是他要承担的责任—前者为股东和公司负责,后者则是为行业和社会负责。

当理想变成现实,就是万科的成功,也是郁亮的成功。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奈雪2023年营收近52亿元:降本增效成果显著,门店更能赚钱了
合生创展逆势增长:规模、利润与品质的三角平衡
自营业务暴增250%,投行业务连续两年下滑,国元证券想做产业投行
互联网金融上市公司谋转型:陆金所减员收缩进行时,信也科技卷向东南亚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