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环游世界寻找梦想的实现

2011-01-13 05:25:05
来源: 时代周报

本报记者 李怀宇 发自广州

2011年1月,作家毕淑敏出版了《蓝色天堂》一书,记录她的环球航海之旅。毕淑敏小时候读过凡尔纳的《80天环游世界》,萌生了环游地球的梦想,此次旅行算是圆梦。2008年,毕淑敏自费买了一张船票,登上“和平号”游船,5月14日自日本横滨进入太平洋,一路向西,9月4日返回出发港。

经过繁琐的手续,毕淑敏站在日本横滨港的船上时,还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一路上见闻颇奇,到了巴拿马运河,翻译告诉她:“巴拿马治安太混乱,如果你下船,在路上走,过一会儿,你会看到你的手拎着你的包在你前面走。”毕淑敏觉得这话很绕,没听懂。“就是说巴拿马犯罪特别猖獗,抢你,太慢了,偷你,太慢了,索性把你的手砍掉了,你的手紧紧攥着包,你都不会觉得疼,就看到你的包被拎着在前面走,还有你的手,恐怖到这种地步。”

在船上,毕淑敏每天准时起床,绕甲板坚持走5圈,吃完早饭后,看看船上小报介绍每天各种各样的活动,去参加自己感兴趣的讲座。闲时写作,她带着手提电脑,因为晕船,写了一会文章就觉得眼睛不行了,《蓝色天堂》多是在这种状态下完成。

天堂的颜色是蓝色

毕淑敏一路晕船,但也领略了海景之美。在大海中央,四周一望无际,运气好的话,可以看到海豚,如果没有好运气,连一只海鸥也看不到,是极为单纯甚至是单调枯燥的景色。“还是觉得挺难得的,有一种安静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容易做得到。”

同船者多是日本人,毕淑敏听说船上最老的游客是一位99岁的老人,专门去找这位老人,竟认错了好几次,原来游客中七八十岁的老人就有好几个。毕淑敏顿生感慨:“我们中国人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像这位99岁的老人,我估计应该是做好会死的准备,毕竟岁数太大了,但他依然兴致盎然地出海了。”

毕淑敏将一路所见所思集成《蓝色天堂》一书。这个别致的书名也是有感而发,“我们的地球有70%是海水,环球旅行尽管有一些陆地,但是绝大部分时间看到蓝色。如果让我说天堂的颜色,第一个浮现出来的就是蓝色。哪怕是我们在太空看到地球,也是一个蓝色的星球。”毕淑敏解释,“绕地球走了这一圈,我发现地球上的人除了和谐相处,是没有什么办法把别人赶走的。我觉得天堂不在天上,就在人间。我们要努力去保护这个地球,把我们的生活环境建设得像一个天堂。我们好像常常觉得天堂里是没有磨难,没有任何不舒适的感觉,到处都是鲜花美酒,好像也不用工作似的,但我想,没有这样的地方。我们能做到的并不是求一个虚幻的世界,而是今生今世把这个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人依然要工作,还有一些不如意,可是我们的心里还是安宁的,大家一起努力,让她变得像个天堂。”

用医生的眼光看世界

时代周报:你说小时候有环游世界的梦想,走了一圈之后觉得自己的梦想实现了吗?

毕淑敏:这个梦想表面上是实现了,因为那时候只想着能够环游地球,很多人以为环游地球就是把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看到了,其实不是,它只是一个圈。这次环游地球的旅程大概只有20多个国家。在船上,我为汶川地震办了一个赈灾的捐款,船上的中国游客只有6个人,有一千多名国外游客,但他们还是慷慨解囊,捐了一笔钱。船长说我把捐款送给中国灾区,船可以在其他的港口等我,我想那也是一份信任。我就下来飞回北京,从北京捐给红十字会,然后又去汶川的学校讲课,之后,我到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才追上那艘船。当时我并不觉得是创了一个什么纪录,实际上我对世界上的探索多了好奇之心。我回来送捐款的过程,就闪过了整个中东。后来,我又到中东去了,把这些地方都补齐,我了解了一点伊斯兰文化以后,还要去看看其他的地方,反倒是一个梦想的实现。

时代周报:你是当医生出身,这本书很多章节都是从医学的视角讲旅行中的感悟。这是不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毕淑敏:我觉得是很本能的。因为我从当卫生员,然后到助理军医,当主治医生,做临床医务工作一共22年。这对我的影响还是挺严重的。我也不用刻意去回避它了。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用医生的眼光去看待一些东西。西藏也有点类似苍茫大海的状态,有雪山,也有旷野,我们是部队的第一批女兵,几个人,彼此之间把所有的话都说完以后,都没有什么话好说了,每天很多时候就在那儿发呆,所以那种海上的枯燥,时不时就让我想起对着雪山的那种感觉。有一次,一个西藏的学者给了我一个解释:当时你在西藏阿里对着雪山那些年,发呆其实是一种修行。中国有一个很有名的描述:大隐隐于市。不一定是要在大海之中,或者雪山之下,我们才能保持宁静,如果我们能对人生有一个比较坚定的把握,知道有一些东西是可以忽略不计,有的时候不必那么愤怒,有些事也不需要那么快的节奏,而真的达到这样的状态,人就变得比较平和了。

当我们特别紧张的时候,好像觉得如果不尽快地去做什么事情,就会失去什么,这是现代的一个通病。从一个更大的角度来讲,其实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当我们害怕失去那些东西,其实绝大多数都是一些物质,并不是精神。我们不会失去精神的东西。如果你能够说不,能够知道放弃,能知道什么是重要的生活节奏就可以慢下来。

时代周报:旅游对心理的治疗有作用吗?

毕淑敏:不一定万能,但它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我的感觉是,旅行的时候,你会看到大自然是多么的辽阔,辽阔的大海,终年积雪的高山,荒无人烟的旷野,这些对我们深层把握世界是会有所震撼的。原来自己身边的一些事情,比如说受到委屈,或者说磨难,甚至不公正待遇,你可能会觉得这真是天大的事情。可真正出去看到世界如此之大,那种改变会潜移默化,你自然会觉得,原来那些不必特别在意,还是应看得更远一点。在大海中航行,个人孤独、渺小,某种程度上无助,和苍茫的大海相比,和辽阔的世界相比,我们个体的存在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又觉得那是你拥有的唯一的东西,特别宝贵,于是按照自己的期待,去过得丰富多彩一点,也可以给人帮助。回来以后,这些就变得既简单又坚定了。

人的多样,文化的多样

时代周报:你曾当过医生,又是作家,也从事心理医生的工作,这种经历对你现在的写作有什么影响?

毕淑敏:很多人会觉得,我原来当医生,然后做作家,然后去学心理学,然后又当心理医生,然后要掉过头来写作,改天又出去环球旅行,返回来又上《百家讲坛》,好像北京有报纸说:毕淑敏华丽的转身。后来我心想,我有什么华丽呢?转身吧,我转来转去的都晕了,而且其实在原地。我觉得人挺复杂的,挺多面性的,是没办法用好坏或者是非常简单的方法去概括。研究、探讨人生,其实也会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文学也就是人学,最主要的是描写人。心理学也就是研究人的行为和思维的科学。这些东西表面上看起来是有区别的,但核心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描述的对象,是一样的。对我来讲,就不会觉得有很大的冲突。现在,我特别想达到一种状态,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我按照我想的去做,但是我会在一个大的框架之内。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我没到七十,还差一点,但我努力,争取提前达到这种状态。因为我觉得这世界上会有很多的不如意,需要很多的妥协。世界其实挺复杂的,我当了几年的心理医生,各式各样的人来跟我说他们的所作所为的逻辑。有时候看到别人这么做,我们会说:他怎么能这么做呀,这太没道理了,这简直就是不可思议啊。但是做心理医生有一个好处就是,恰好就有人把一些不可思议的逻辑都告诉你了。我越发明白人的丰富,真的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家要找到一个基本的和谐之点。

时代周报:中国文化界曾经有过关于海洋文化和黄土文化的热烈讨论。你经历了这次海洋之旅,对海洋文化有没有一种新的认识?

毕淑敏:其实中国有很长的海岸线,我们有一个辽阔的领海,但是中国人主动地通过海洋去和外界发生联系应该是比较少的。我们一直过着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因为幅员辽阔,以及地形多种多样,所以在某种情况下,觉得我们很好了,已然足够了,那种通过海洋向更远的地方去探索的动力不是特别强。像我们这次6个中国人出去,我才知道,这是中国普通公民首次去环游世界,我本来以为有无数的人去过了,最后旅行社说没有人去过。现在是地球村,我们必然和这个世界发生越来越紧密的联系,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人能有更多由自己所支配的时间,这个趋势应该是加强的。

我们东方的文化和其他地方的文化是不一样的。现在世界上有不同的文化,应该共生。这么古老的文化一直传承到现在,几千年生生不息,可还是要看经济力量的强大,才有发言权,否则只是说文化的历史悠久,人家还是觉得在今天的世界上不被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发展我们的经济,又保护自己的文化。人跟人不一样,国跟国也不一样,文化跟文化也不一样,最后一定是要和谐共生的,找到一个平衡之点。

实习生黄展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投资亏超8000万元,沃森生物一季度净利大跌逾九成,刚终止一款新冠疫苗研发
北京车展今日开幕!合资自主齐上新,智驾“普及风暴”进行时
《恋与深空》海外上线3个月狂赚超5亿元,苏州跑出一匹游戏“出海黑马”
一季度营收、利润双降!西部证券去年净利润上涨超170%,分红超4亿元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