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油价在飞?

2011-01-06 02:06:43
来源: 时代周报

本报记者 王楠杰 实习生 罗晶 发自广州

2010年12月21日晚,国家发改委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宣布自12月22日零时起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310元和300元,测算到零售价格90号汽油和0号柴油(全国平均)每升分别提高0.23元和0.26元。

这是国内成品油市场年内的第四次调整、第三次上调,这次涨价离上一次涨价还不足两个月。这个消息的公布,也给“涨”字当头的2010年画上了一个句号。

油价在飞

广东油气商会油品部部长姚达明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本次调价估计有三个方面原因。

“国际油价再度冲高形势下,调价有助于改善炼油环节经营情况和提高炼油积极性。其次,春运将至,有助于保障零售油站供应,理顺油价能促进资源向偏紧地区流动。另外,适时调价尾随国际油价上升,避免单向性调整预期出现,对市场起到一定稳定作用。”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成品油是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价格调整主要是会对社会预期产生一定影响,对价格总水平的直接影响十分有限。据匡算,这次成品油价格调整直接影响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环比上升约0.07个百分点。

也许是物价水平的上涨速度让人渐渐“习惯”,年内第三次上调油价并没有比前两次引来更多不满之词,但也有不少无奈的调侃,有网友戏称,“油涨价是因为做油的吃了涨价的菜,菜涨价是因为运菜用了涨价的油”。 

对此,有分析认为,在单种商品之间比较,成品油等大宗的资源性商品肯定是对CPI影响最大的商品之一。而0.07还只是成品油涨价对“当月”CPI的“直接”影响,“以后”的“间接”影响还很难预料。成品油处于生产领域的上游,它的涨价势必带动下游产品的涨价,而它的下游覆盖了绝大部分生产领域。由于传导需要一个过程,“以后”的影响可能比“当月”更大。因此,成品油的涨价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将是持久且带有扩散性的。

发改委却并没有对价格传导引发的间接通胀进行解释。最直接的例子是,油价上调后,物流企业的运输成本必然提高,进而导致大量依靠物流的蔬菜、粮食、食品等消费品的成本提高。  

“此次调价是在市场供应增加而需求减少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调价预期对市场的支撑’因素,使得国内油品市场加快恢复正常,而不是在调价预期下继续盲目的人为性‘资源紧张和价格高挂’,调价后各地开始的零售优惠‘价格战’也正说明了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下,调价对市场算是一件好事。但是从通胀方面而言,调价也将必然加剧国内的通胀。”卓越资讯网成品油主编刘峰告诉记者。

此次调价实际上是发改委在抑制通胀和推进价格改革的博弈结果。让发改委最终选择冒通胀风险,进行调价的直接原因是,此前数月的柴油荒和供应紧张局面已经基本缓解,调价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抑制市场的投机。

“很明显,油价上调的直接受益者是油企垄断巨头。”刘峰指出。中石化和中石油等行业内主要的炼油商将在此带动下保持高产量。

根治柴油荒?

而调价窗口的打开,正值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柴油荒”,这也让人不禁猜测,油价上涨是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柴油荒”。

“引发此次柴油荒的主要是异常需求,就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达到节能减排目标‘拉闸限电’导致企业对柴油的需求。”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向记者指出。

据记者了解,柴油荒有两个原因。过去几个月,随着企业和个人使用柴油发电机发电,柴油需求激增。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大力推行减少电力消耗,全国各地普遍出现断电情况。

国际能源机构(IEA)表示,随着中国政府下令关闭燃煤发电厂,沿海地区的制造企业开始使用小型燃油发电机,中国本已强劲的石油消耗增长,很可能会在第四季度再度大幅飙升。

IEA估计,2010年10月至2011年2月,柴油需求飙升将让中国每天的石油消耗增加约7万桶—相当于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日增长量(预计每日增长81.8万桶)的8.5%左右。根据IEA的数据,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耗国,而中国政府已承诺,到2010年年底前,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能耗较2005年水平降低20%。

事实证明,这一目标颇具挑战性,尤其是在政府2008年和2009年的刺激措施推动了钢铁和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发展以后。柴油短缺,就是减能影响最直观的信号之一。

而在此前,由于担心通胀,政府上调价格的速度一直颇为缓慢。结果,一些企业和经销商把持着柴油库存不放,等待价格上涨—这也在某些程度上加剧了柴油荒现象。

姚达明则认为,其实柴油一直都没有“荒”,“是做计划的部门(中石油、中石化两大主营集团)出了问题。一方面,2010年8月份由于市场上的柴油是供过于求的,两大主营集团减少了柴油生产;另一方面,柴油的市场投放和需求之间对不上号,因为出口的柴油太多,投放到国内市场的就相应减少。”

2010年12月22日的涨价将有助于缓解这种失衡局面,但不大可能彻底解决柴油荒问题。

“如果油价的上涨能抑制‘柴油荒’的情况,那问题就大了去了,正说明之前的油站都在囤积居奇。”姚达明表示,油价的上涨只能说是国际油价上涨在国内的一个反映,国内的柴油供求关系还得靠其自身的原因去解决。 

刘峰也向记者指出,此时上调成品油价格,保障炼油企业的利润利益,自然对抑制“柴油荒”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这只是一种对炼油企业的放纵,不能解决“柴油荒”的根本,此种方式一旦成为习惯,“柴油荒”自然会成为炼油企业的利益工具。

推进价格改革

有分析认为,更深层的原因是,发改委希望通过调价向市场宣布,要竭力维护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延续性。

依照现行《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中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实行的是“22个工作日+4%”原则,至今已经运行一年半,经过十余次调价考验。但舆论的争议始终未曾停止过,其中诟病最多的正是调价周期过长、调价计算规则不透明和与国内供需关系脱轨等问题。由此,成品油定价机制的调整也逐渐被提上日程。

刘峰告诉记者,之前的定价机制在市场运行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机械使用测算方法放大市场的看涨预期,成品油市场投机性增加;国内的供需因素考虑不够全面;直接参考国际油价不利于市场的稳定;调价时间区间太长,“滞后”严重等等。

近日有消息称,成品油定价机制调整方案已报国务院审批,缩短调价周期将成共识。调价周期或从22天缩短至10天,这也意味着油价调整的频率将更快,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联系将更加紧密。

“我认为不断调整定价机制,使得价格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能渐渐形成成熟的成品油价格机制,也就是整体来说成品油价格的制定还处在一个完善的阶段。这样的价格机制比行政命令、一拍脑袋就想出来的价格要科学得多。”姚达明说。

而2011年将是中国低碳转型的起点,也是能源进一步改革的起点。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推进,可能会给这个改革带来一个好的开头。

“调控市场的重要手段是要建立成品油市场商业应急储备体系。”董秀成认为,目前国家采取的增加进口、限制出口,增加炼油厂负荷,提高炼油量的举措治标不治本。中国目前只建立了原油战略储备,当出现对柴油的大量需求时,并不能通过直接投放原油来解决问题。因此一旦集中出现对柴油的大量需求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柴油荒”。

成品油定价机制的逐步调整,将会令其逐步完善。但另一方面,调价周期越短,炼油厂风险越小,通胀压力便有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的可能。在某种意义上,发改委冒通胀压力进行调价,似乎可以看成大力推动资源价格改革的急先锋。有分析指出,此前柴油荒暴露出来的成品油流通环节的高度垄断,价格变化不能反映供需的问题,并不是通过调价就能解决。

“由于现有机制未考虑国内市场实际需求,油价传递时滞严重,导致成品油价格扭曲,市场供需逐渐变形。”刘峰指出,近几年由于国际油价波动日益剧烈,国内经济又面临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抑制通货膨胀压力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艰难局面,一方面要防止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要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亟待从两难困境中突围。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黄光裕仍在自救,国美零售2023年亏损100亿元,拟成立新国美电器
偏离主业还是打辅助?中国信达2023年不良资产结构大调整,金融业务占比上升
近10年重大创新!隆基绿能发布新硅片产品,“卷”技术破局光伏硅片价格战?
销售通宵接单、提车要等2个月?小米汽车售价21.59万元起,雷军:成本真的很高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