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教育改革的关键点

2010-12-30 03:44:07
来源: 时代周报

本报评论员 李靖云

年关岁末,各种新消息不断放出,似乎总要给人们一些未来的期待。改革开放以来,年末释放深化改革的消息已经成了惯例,一般而言总是发改委、财政部等机构给人惊喜,不过不声不响之中教育行政部门则发出了让人眼睛一亮的消息。

12月26日,教育部发文将在不同的省区开展重点综合教育改革和统筹教育改革。公平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等老话题依旧放在重点。所不同的是要在北京市、上海市、安徽省、广东省、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深圳市等地开展新的统筹教育改革,而其中的关键在于要推动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教育模式。这些问题都切中了中国教育的关键问题。

记得十多年前,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应邀赴哈佛大学演讲,掷地有声地说:“先有哈佛,而后有美国。”赢得满堂喝彩,让当时许多对华不友好人士刮目相看。江主席是道出一个客观事实,哈佛建校时间要比美利坚合众国早,但是其内中深意则是指出了哈佛以及美国教育有相对的独立性。其实这一点对中国而言,从某个角度来看也成立,先有北大、清华、南开等一批新的大学,后来方有五四运动,继而才有新中国。而在当时中国的大学都是独立办学,政校也是分开的。

但是自新中国以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直接导致了官僚办教育,行政管教学的教育体制。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高校改革,大量的专门学院出现,学校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机构,而是一个行政机构下的机关。从助教到教授以行政级别定其工资级别,以行政考核定其升迁评定。这一行政主导教学的直接后果就是高等教育体制僵化,教学内容刻板,缺乏创新。学生成绩的评定也依赖于行政量化的指标,以至于大学生能否拿到学位,不在乎其专业学习,也不在乎其研究能力,而在于能否通过四六级英语考试等考核指标。

面对这种高等教育高度行政化的局面,国家层面和大学层面已经有了很多尝试,扩大招生自主权,北大搞了元培班改革,这类体制类的教学改革,还有屡见不鲜的高等研究中心的设置以及博雅教育的推广。但是这种推广并没有实现我们所期待的教育突破,这其中的原因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我们清楚的是,中国教育的改革是依赖中国改革路径开展的,而中国改革基本上依赖于行政权力的推动。但是对于教育而言,这种强化行政推动并非福音。

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有独立个性的人,正所谓“因材施教”。强化行政必然强化统一,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就很容易像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这与教育的目标正好相反。而且,如果说初等教育因为施教对象未成年,需要一定的统一规划的话,高中和高等教育面向的是将要成年和刚刚成年的年轻人,根本无法统一规划。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的论辩开放式教学和古代希腊先贤学院的谈话和讨论式教学,都是以青年人为教学对象,其目的也在于塑造其人格气质,以及学习能力。

虽然说当代的高等教育知识培训是重要的内容,但是更因为教学对象的成人化、独立化,更应该去行政化,强化独立性和创造性。这也是强调政校分开和管办分离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大学而论,中国的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单一,教学评价体系单一,招生和学位授予单一。通过统一的考试,遴选出不同级别的人才,然后放到等级有别的高校。但是却执行一套相同的教育体系,进校的时候也许是相对鲜活生动的面孔,但是出来的时候个性就磨得差不多了。

高度统一行政权支配下,自然极易导致千校一面的状况,学生何尝能摆脱这种千人一面的塑造?只是当我们绕了这么多路,积无数跬步,一点一点地到达“政校分开、管教分离”这个目标的门口时,我们可能发现,我们仅仅是刚刚叩响教育改革的大门,如何推开这扇门,并就此打开新天地,就需要有志于改革人士的共同努力了。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一季度营收、利润双降!西部证券去年净利润上涨超170%,分红超4亿元
A股惊现“最强幼儿园”:云南一幼儿园豪掷千万炒股,成九鼎投资前十股东
广弘控股年报出炉:食品主业同比增9.28%,以稳定分红践行市值管理
五一旅游业迎小高峰:北京某酒店价格上涨2倍,烟台因华晨宇演唱会火爆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