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重民生当承认民间“价值共同体”

2010-10-21 02:42:04
来源: 时代在线网

十七届五中全会18日闭幕,从会议公报中可以看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有两大显著变化:一是“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GNP”、“GDP”相关字眼首次没有出现;二是“居民收入普遍增长”的相关表述前增加了“较快”二字。舆论普遍判断,下一个五年的发展规划,将由“国强”向“民富”转型。

可以说,“十二五”将是对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一个重大战略调整,中央政府对政权合法性的诠释和实践,开始由追求经济体总量的绩效合法性转向寻求“权为民所用”的道义合法性,即协调利益结构,注重分配正义,这是执政理念的重大进步!

不能不承认,“国强”而“民未富”是表征结构性失衡的概念,而以增长速度和经济总量为基础的绩效合法性,难以为国家提供稳定的核心合法性。当政府将其合法性系于绩效时,它必须努力兑现承诺—过去的历届五年规划就经常承诺GDP增速。然而,这是任何以绩效为基础的政府必然要背负的沉重包袱,没有任何一种经济能够一直保持高增长。

表述的转换意味着政府已经意识到,基于总量的“国强”意象已经无法满足个体权益意识日益觉醒的国民,要保持社会稳定,必须以务实、积极稳妥的态度,推进民生政策,以惠民举措平衡因权力资源配置导致的社会结构性失衡。

实际上,要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满足处于发展型相对剥夺感中的民众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愿望,政府必须在重民生、调分配的同时,充分利用公民社会的自我协调机制,释放民间社会的活力,让权力的二次配置能够在细部实现良性博弈。

但是,从当前的社会治理模式和官员考核机制的导向来看,仍然存在阻碍这种民间自主博弈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从对社会稳定的机械认知导致的维稳焦虑和经济成本,到GDP崇拜导致的大规模、大项目拓进,都未能从对传统社会运动的警惕中解放出来,未能真正考量“权为民所用”的实质内核,未能做到让权让利于民。

中央的“十二五”规划,由“十一五”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为“十二五”的“五位一体”新格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重要政治条件的执政党建设。对于绩效的追求,已从20年前“发展是硬道理”转变为“科学发展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种新格局之下,必然要求地方政府祛除过去的路径依赖,适应新形势所需要的新思维,腾出精力与中央政府共同致力于执政党建设,如《人民日报》评宜黄事件所说的,“决不能把民众当对手”,不能将纳税人的钱浪费在对付民间社会的正常社会运动、利益博弈之上。

重民生,就应当承认民间社会已经由传统社会的“组织共同体”转向今天的“价值共同体”,即民间社会的联结,不再是过去的单位制、机关体系,而是多元散发的各类价值共同体,它们或持久联盟,或随机聚合,或已形成集体行动范式,或只是网络意见集中表达,他们基于某种价值观的认同而达成一致,有主动建设社会、谋求变革社会价值观痼疾的美好愿望。

事实上,我们应当有理由对公民社会的发展所呈现出来的新型社会运动模式感到乐观,这种社会运动模式,已经大大不同于过去的传统社会运动。传统的社会运动模式,往往是基于宏大的意识形态诉求,诸如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运动目标在于推翻压迫和剥削,甚至不排斥暴力,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社会,当下的新型社会运动,不再寻求这类宏大目标,而是基于各类单一议题的价值共识、身份认同(如环保运动、女权运动、社区利益等等),人们加入某一社会运动,是为了改变现有社会固有的价值观偏见,或获取切实的个体利益(如社区抗议非环保项目对社区生活的危害,如工人增长工资的合理诉求),所有这类社会运动,不该是地方政府维稳的对象,而应该是地方政府乐见其成的民间生态。

因此,对于建设中的民间社会,不该被视为“敌人、对手”进行防范,而是应该在执政党的建设中,成为可靠的社会力量和盟友,共同塑造赢得世界尊重和欢迎的中国形象。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新行长任职资格获批!邯郸银行去年净利润“腰斩”,不良贷款率上升
首份上市险企一季报!中国平安净利367亿,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逼近5万亿
卖奶茶卖出百亿身家,四川80后夫妻干出今年港股迄今最大IPO
在深圳湾开出专门店,李嘉诚家族北上抢客,最高降930万港元推售香港豪宅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