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国资“出海”

2010-09-23 05:08:05
来源: 时代在线网

本报记者 邓全伦 发自重庆

9月17日,重钢矿产开发投资公司入股亚洲钢铁控股公司的股权交割仪式在香港举行。在交割协会文本上郑重地签下名字后,刘加才如释重负。

刘加才是重庆钢铁集团(以下简称“重钢”)总经理、重钢矿产开发投资公司董事长。在他和同事们历经一年多的努力后,重钢终于把去澳大利亚收购矿山的事儿办成了—2012年,来自澳洲的铁矿石将远渡重洋,源源不断运抵重钢长寿新区码头。

重钢成功收购澳矿,只是重庆国资集体“出海”淘金的案例之一。此前,重庆机电控股集团亦顺利收购英国精密技术集团(PTG);而重庆粮食集团正在巴西购买300万亩耕地,建设优质大豆基地。

事实上,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资源正面临重新整合的机遇,越来越多的重庆国企开始成功地迈出了对外并购的步伐,以获取全球先进技术、抢占战略性资源。

重钢澳洲“吞”矿

重钢的此笔收购,始于2009年6月初。

当时,在摩根士丹利顾问公司的牵线下,重钢联合重庆对外经贸集团,与宬隆集团就控股收购其全资子公司亚洲钢铁进行了交流磋商,双方一拍即合。

亚洲钢铁是一家在香港成立的公司,但受金融危机袭击,资金链几近断裂。该公司有意通过增发60%的股权,寻找合作伙伴入股后,共同开发其在澳大利亚拥有的铁矿石等矿业项目。

对重钢来说,这是一个让其怦然心动的收购项目。多年来,重钢一直受困于铁矿资源基础的薄弱。

近年来,重钢虽先后规划建设了陕西小金河磁铁矿、巫山桃花铁矿等国内数个铁矿山供应基地,但自有铁矿石仍不能满足需要。与此同时,重钢目前炼铁所需铁矿石来自“百家矿”,矿石成分复杂、多变,既影响冶炼操作,又抬高了生产成本,对炼钢品质有较大影响。

而重钢为保证铁矿石供应,正在川、陕、渝三省市布局开发扩建5座矿山,并一直积极寻求长期、稳定的海外铁矿石供应基地。

2009年7月7日,重钢与亚洲钢铁签署合作备忘录。随后,重钢聘请了技术、法律、财务等顾问开展调查,并组团赴澳进行考察。2009年11月,“重钢矿产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成立,重钢决定以该家下属公司入股亚洲钢铁。

2009年11月7日,重钢矿投与亚洲钢铁签署合作框架协议:重钢矿投以不超过2.58亿澳元(约17.5亿元)的对价投资,获得亚洲钢铁增发的60%股权。今年2-6月,这一收购计划分别获得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和国家发改委批准。

9月17日,双方在香港的股权交割,宣告这桩收购案完美收官。重钢相关负责人说,这意味着,重钢将参与开发亚洲钢铁旗下拥有的在澳洲所有的矿产项目,并按持股比重,销售和购买这些项目产出的矿产资源。

其中,位于西澳大利亚的伊斯坦鑫山铁矿,是重钢矿投和亚洲钢铁合作开发的第一个项目,将总投资20亿美元对该矿进行开发,一期工程预计2012年投产,年产1000万吨品位达68%的优质磁铁矿。

在刘加才看来,成功“吞”下澳矿,不仅将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制约重钢发展的铁矿石资源供应问题,还可帮助国内兄弟企业规避进口铁矿石涨价风险、进行铁矿石贸易,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当前,重钢一年生产所需的800多万吨铁矿石,80%来自海外采购。但受国际大环境变化、汇率变化和国际炒家等影响,重钢每年需多支付10亿元以上成本。

“国际铁矿石价位最高时每吨200多美元,低时也要100美元。”刘加才的心里揣有这样一本账:重钢在澳自采矿,则每吨成本仅50美元,加上从澳洲到重庆的运费,每吨成本也只有80美元,“也就是说,重钢收购澳矿后,每吨铁矿石成本最多可节省120美元。”

伴随长寿新厂投产,重钢今年的产能将达到600万吨,超越攀钢“坐上”西部钢铁企业头把交椅;预计到2012年,重钢将形成7条生产线,总产能达到1000万吨,铁矿石需求量将大幅增加。

“澳矿投产后,再加上国内5座矿山扩建开发,重钢的铁矿石将逐步实现自给。”刘加才一脸轻松地说。

英国百年品牌被购

和刘加才一样收获成功的轻松和喜悦的,还有重庆机电集团董事长谢华骏。

今年6月15日,重庆机电集团下属香港上市公司—重庆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以2000万英镑 (合3100万美元)收购了英国精密技术集团公司(PTG)下属6家子公司全部股权。

具体包括:霍洛伊德精密有限公司、精密零部件加工有限公司、PTG重工有限公司、米罗威投资有限公司、PTG高级发展有限公司以及PTG德国公司。

重庆机电集团和重钢一样,是重庆市属大型国有企业,截至去年总资产达231亿元,实现利润15.2亿元,该企业正在着力建设重庆的千亿级产业集团。

谢华骏称,通过该次收购,重庆机电集团成功拥有了霍洛伊德、宾斯巴瑞、克劳福德-斯维夫特等3个欧洲百年品牌,获得螺杆机床、各种型线的螺杆加工、磨齿机、大型机床、五轴联动等5种国际先进技术,“使中国的相关产业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缩短10-15年,站在了国际相关产业的前沿。”

而这桩收购业务,被外界誉为“重庆国资进军英国工业革命发源地”。

“收购历时3年,其过程异常艰苦。”谢华骏全程参与了收购,是这次成功收购的关键性人物。

谢华骏称,早在2007年3月,重庆机电集团就与英国精密技术集团公司(PTG)进行了接触和考察,并签了框架协议,但最终因为各种原因搁浅。再次提上议事日程,则是2009年3月底的事了。

彼时,谢华骏随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国资委主任崔坚借在英国学习的机会,对PTG进行了实地访问考察,双方就并购主体、收购资产、收购费用、支付方式等达成了初步意向。

2009年5月,重庆机电聘请四家世界知名中介机构担任并购顾问,并参与现场谈判。综合中介机构的调查意见,重庆机电筛选出对自己未来发展最具价值的PTG旗下6家子公司作为收购目标。

自2009年7月起,双方进行了9个回合长达21天的艰苦谈判,双方互不相让,形成拉锯,曾几次差点谈崩。谢华骏清楚地记得,2009年7月下旬的那次谈判,自己因腿骨折,是坐着轮椅、拄着拐棍去英国的。

在并购谈判中,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就是收购价格。在收购价格区间上,双方争论最为激烈,僵持不下。PTG出售项目的最初报价为3600万英镑,经过多番唇枪舌剑后,重庆机电最后锁定收购价在2000万-2200万英镑。

随后三个月内,PTG公司的谈判小组又两次飞临重庆进行谈判。2010年3月4日第9轮会谈举行,经历争论激烈而休会23次后,双方达成一致:重庆机电最终以2000万英镑的下限价格购买到英国PTG公司下属6家子公司的全部股权。

今年3月10日,双方签署收购协议,6月15日正式交割。6月16日,重庆机电新聘管理团队开始对PTG的6家子公司进行管理与控制,积极着手技术业务对接和产业延伸发展。

谢华骏表示,未来重庆机电与PTG公司将进一步集成重组,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成立欧洲研发中心,搭建海外营销平台,并将新并购的英国公司打造成重庆机电机床产业的技术开发与国际市场开拓的前沿阵地。

国资“出海”策略

重钢、重庆机电的海外收购行为,是重庆市策动的国有大型企业“走出去”战略中的两个成功案例。此外,重庆粮食集团、重庆高速集团、重庆化医集团、重庆对外经贸集团、中国四联集团等一大批国有企业,也都在积极运作“走出去”项目。公开资料显示,重庆15个国有集团拟开展139个海内外并购项目,涉及总投资270亿元。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资源要素产生了加速流动的新趋势,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发生新的深刻调整。而这,正好给地方国资“走出去”融入全球经济提供了机遇。

2009年5月,时任重庆市常务副市长的黄奇帆公开宣称:重庆打造内陆型开放高地,不仅要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外资来渝投资发展,更要趁机大胆走出去,“土地、矿石、股票、企业资本、高科技装备等5种资本都在缩水。比如,过去你10元钱买的东西,现在2元即可买到。”

是年12月,黄奇帆抛出了“重组世界”的著名理论。他认为,金融危机下,全球资源面临重新整合的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关键要树立一个观念—“世界是可以重组的”。在他看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都可以重组。

于是,渝企开始积极参与到世界重组的大潮中。在重庆国资委主任崔坚看来,当前地方国企积极“出海”,既是企业发展的内在所需,也是践行国家和地方战略的应有之举。

崔坚认为,金融危机为中国国企“走出去”带来了三大机遇:对外并购的阻力陡然减轻;获得全球先进技术的可能性大幅提高;抢占全球战略性资源的机会明显增多。

崔坚还具体描绘了重庆国资的“出海”路线图:一是有利于实现国家和地方资源战略的优先介入,通过海外并购、协议采购、联合开发、项目置换等多种方式,进入海外资源市场,获取全球资源配置的主动权。

二是有利于推动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的优先布局。依托海外产业市场、资本市场等,综合实施合资、独资、购买、重组等手段,增强产业集团在全球产业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权。

三是有利于密切经贸和外交关系的优先进入,如在非洲、中东、亚太市场,通过产品输出、技术输出、管理输出、资金输出等方式,参与资源加工、农业开发等,通过修桥筑路、开设学校医院、投资办厂等渠道,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共赢互利关系,实现国家和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目前,重庆市为地方国企出海构建了强有力的支撑平台。”崔坚说,首先建立了一体化的协调服务平台,重庆国资委是重庆国企出海的“总调度”、“总后勤”;同时组建了注册资本金达30亿元、全国最大的地方性对外经贸集团,作为国企出海的带动平台。

重庆市国资委与国家商务部、中非基金、我国多个驻外经商处建立了联络机制,搭建国企出海的政策与信息平台。

此外,重庆市还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合资组建了中国进出口担保公司,并聘请摩根士丹利、世界银行等高参,为重庆国资“出海”提供金融、智力支持。

但中国企业进军海外,并不是一条坦途。崔坚坦言,微妙的政治影响、隐藏于水下的技术陷阱、强硬的工会、来不及熟悉的法律规则、沟通不畅的文化冲突等等,均是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挑战,因此,风险防控尤显重要,不可轻视。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从豪车专属到国产电车标配,后轮转向真的让转弯更简单了吗?
因3亿欠款,凯撒旅业起诉前大股东海航,青岛国资入主后加速扩张
东北证券去年自营业务收入大增超2倍,沪深交易所首发保荐项目连续两年挂零
三六零2023年报:经营性现金流同比提升65.84%,近两年复合增速达136.26%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