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张求会:陈先生的做派今天不可复制

2010-08-05 06:56:22
来源: 时代在线网

本报记者 李怀宇

陈寅恪一生坚持中国文化本位论

时代周报:陈寅恪的文章是非常高层次的,一般大众都不怎么读,但是为什么这十几年来“陈寅恪”会成为一个公众的话题?

张求会:可能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媒体的推波助澜,或者说有选择的加工、普及、推广,传播界在其中起的作用太大了。一个是大多数人对陈寅恪感兴趣的并不是他的学说,而是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当然也寄托了我们对当下普遍浮躁的学风的看法,表现出对理想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盼。不少以学者自居的人,包括社会公认的一些一流学者,小到抄袭问题,大到人格问题,和陈寅恪先生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陈先生一生都坚持中国文化本位论,非常执着地追求自己认定的理想信念,到了不少人认为“很狂妄”的地步。他说要以中国文化为本位,绝对不能简单地亲美或亲苏,这对当前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时代周报:陈寅恪所坚持的学人风骨,那种做派,那种治学方式,包括他对学生、政治人物的一些态度等,现在看来很有古风。

张求会:文化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中国一直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政府跟学术界的关系,政治家或者说政府官员跟学者的关系问题。可以讲,像陈先生这样的做派在今天是不可复制的。当年很多人对他采取宽容的态度,因为他的确是一个影响很大的国宝级人物,说白了,没有人敢或者说没有人愿意把他怎么样,如果把他怎么样了,影响可能会很大。我们是从一个统战的角度、一个维护形象的角度来看待他,很少有人讲他为什么这么顽固地坚持他的观点。今天静下心来想,可能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他为什么那么固执?时间证明,他的许多观点是对的。第二,这种人有没有可能再生?我估计是不可再生的。所以,知识界把对自身形象的一种否定转移到对他的推崇或者崇拜上,这也是一种弥补或者一种寄托吧,然后又通过媒体的推波助澜,把这种弥补、寄托延伸到了普通民众身上。

时代周报:当年大众在热议钱锺书时,主要是因为《围城》拍成电视连续剧之后,钱锺书的影响就非常大。

张求会:电视剧是世俗文化的一个标志、一个符号。学问再高深的学者,如果不通过这个渠道去传播,他的影响可能走不出书斋。但是,一旦走上了银幕,走进了公众世界,再想返回书斋坐冷板凳,可能也十分困难了。陈先生现在的世俗影响力还是很小的,其实,他为人处世的一些做法也不大适合去作过度的宣传。据我了解,中山大学的某些年长一辈的学者对他的做派,对他享受的某些特殊关照迄今还是耿耿于怀的。是不是所有的知识分子都认可他?也未必,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有的人是对他的学说本身进行一些否定,也有的人认为是一个做派问题:“你那么牛,给你最高的工资,你还这样做,你给不给别人活啊?”所以说,一个大人物跟日常生活挂钩之后,你想“脱俗”也没有办法“脱俗”了。

陈寅恪没有真正传人

时代周报:陈寅恪的学生里,你觉得受他衣钵比较深的是哪几位?

张求会:周一良先生是最有希望传他衣钵的人,所以,对周一良先生晚年的一些做法,陈先生是很痛心的,以至于他的一些涉及周先生的文字后来都作了一定的改动,周先生自己也非常悔恨,好在“毕竟是书生”。汪籛很惨,金应熙也是。所以,陈寅恪其实并没有留下真正的传人,即使是有资质的学生,但最终也没有成正果。像以私淑弟子自居的唐长孺先生,非常令人敬佩,但这已经不是传统的师生关系了。陈寅恪先生以他卓绝的人格,用他那种新旧杂糅的方法,影响了中国的很多学者。现在有一批年轻的学者,只要是真正愿意做学问的,而不是拿学问做敲门砖去走仕途的人,很多人都在自发地模仿他、学习他。如果长期关注陈先生,长期研读他的著作,肯定会受他的某些影响。当然,能不能掌握他那种手眼通天的学术方法、达到他那种境界,那是另外一回事。

张求会:广东行政学院教授,著有《陈寅恪的家族史》等

实习生江舜茵、李一春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跨界白酒后又卖零食,“烤鸭第一股”全聚德结束三年连亏,等来的却是跌停
股价应声跌停,归母净利润下滑超90%!昔日PE大佬九鼎投资,正被房地产拖累
聚焦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首批70家龙头和专精特企业聚集雄安中关村园区
“吉利公子”入主ST澄星首份完整年报出炉 业绩亏损逾六千万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