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调查:山西“记者村”是怎样炼成的

2010-03-26 22:25:57
来源: 时代在线网

在行政监管失灵的地方,市场仍然继续运行,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当然,在权力的阴影中,利益的驱动下,这个市场可能极端扭曲、丑陋、邪恶,纯属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市。近日见诸媒体的“当记者”成了山西省忻州市城乡无业青年的热门“职业”的报道,就印证了这一点。

纵观报道,事情荒诞无以复加:在资源大省山西,假记者之多,竟然到了产生“记者村”的程度,并专以敲诈勒索黑煤矿敛财。令这一事实曝光的由头,也富有戏剧性:在炸毁一座非法开采的黑煤矿时,震塌了另一个尚未发现的黑矿矿井,盗采者53伤。黑矿的矿主是“记者”,死伤者中也有“记者”。

记得在一个高危职业榜单上,矿工和记者占据了前两位,如今二者合二为一,险上加险,终于在山西形成了今古奇观。联想到黑窑工、毒奶粉、高温疫苗,都与山西省脱不了干系,我只能说,这真是一片什么都能茁壮成长的神奇土地。

山西盛产煤炭,在能源需求旺盛的时代,这就是财源。煤虽然属于重污染要淘汰的旧能源,但并不妨碍它在一个能源紧缺的时代占尽财富风头,不管赤裸裸地呼其为黑色金子,还是诗意地称之为埋在地下的太阳,无非都是从另一角度呈现它的市场价值。正是其中的暴利,导致黑矿和盗采不绝,安全生产监管乏力、顾此失彼甚至完全缺席的状况,同时也是矿难频仍,非法开采以及借此敲诈勒索等犯罪行为盛行的根源。

假记者主要以两种手段牟利,其一是当寄生虫,以曝光黑煤矿的黑幕为利器,寻找并要挟黑矿矿主,敲非法盗采者的竹杠。其二是以“记者”之名非法采矿,报道说当地人认为“谁也不敢惹”,“记者”成了盗采的“合法”外衣和保险套。而这两种形式中,无人看到监管部门的影子,倒是黑恶势力艳帜高涨,相互之间貌似有一种默契,呈现出野蛮血腥,却很和谐的怪异生态,生生不息。要不是伤亡事故引来真记者予以揭露,这种状况的可持续发展,还真是一个未知数。

将假记者和“记者村”的出现,归咎于政府管理的失职,无可辩驳。但相较于指责行政监管机构不该管瞎管,该管不管,发生在黑矿主和假记者之间的共生关系,以及他们相互间神似真老鼠和假猫的斗智斗勇游戏,更让人觉得兴味盎然。显然,精明透顶,为逐利而不惜犯险的黑矿主,不可能将假记者当真。可以推测的是,既然舍小钱可以躲过惊动监管部门引发的灭顶之灾,将假当真能利益最大化,这是他们愿意掏钱与假记者互动的理由。至于是否亵渎法律尊严,羞辱官员智商,多半不在他们考虑之列。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黑矿主与假记者,对记者职业价值的感知,也颇具特色:一方窃取舆论监督权捞钱,另一方不拒绝为此付费,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些作奸犯科之辈也意识到了,真相以及公平正义,很像煤炭,虽然埋在地下,一旦挖掘出来点上火,也可熊熊燃烧,比太阳更有光辉。

然而冷酷的现实是,在当下,真记者却是一个收入低、风险高的行当。比如为曝光山西疫苗事件,记者王克勤花了7个月,按底薪加稿费的薪酬体制计算,他收入之菲薄可想而知。至于记者职业的危险性,例子更是比比皆是,即使是在两会这样安保条件无比优越的场合,记者仍有录音笔被抢的危险。一念及此,让人不禁悲从中来。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因3亿欠款,凯撒旅业起诉前大股东海航,青岛国资入主后加速扩张
东北证券去年自营业务收入大增超2倍,沪深交易所首发保荐项目连续两年挂零
三六零2023年报:经营性现金流同比提升65.84%,近两年复合增速达136.26%
文创冰淇淋圈粉年轻人,伊利“须尽欢”联名长隆一口气推8款新品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