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变局前奏

2010-01-21 00:46:56
来源: 时代在线网
“世上的万物都在流动,这意味着,在现实的某个层面上,一切都在变。”这本是澳大利亚著名诗人罗伯特.格雷名篇《事物的漂流》中的名句,但在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它似乎在描述中、澳天然气合作中的微妙关系。2010年1月4日,澳大利亚woodside(伍德塞德)石油公司宣布, 该公司在2007年与中国石油公司签订的价值404亿美元的天然气销售合同失效,该公司暂时未能与中国石油公司达成下一步的合作协议。这意味着从2013年开始,我国从澳大利亚woodside公司每年进口300万吨液化天然气的计划像肥皂泡一样,破裂得无影无踪。

在广东油气商会燃气部部长庄荣金看来,这单数百亿美元合约的失效,并不具有外界所赋予的如此之多的想象,虽然截至目前,他并未从他在woodside公司工作的朋友那里获得更详尽的答复。

不过他认为,这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商业合同而已,而导致合同失效的主要原因,只是由于最近几年,天然气市场因价格的波动而悄然发生的改变。

尽管,在这场全球天然气价格波动中,中国的天然气价格却依然波澜不惊。但庄荣金认为,“这种相对的平静,或许意味着一场大的变革就要来了。”

天然气进口剧变

天然气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时间并不太长。

200412l日,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全线贯通。业界说这是我国能源消费进入天然气时代的标志。

但直到20079月,国家发改委才出台了《天然气利用政策》。当这一政策出台不足一个月时,中国石油便与澳大利亚的woodside公司签署了价值约450亿澳元(约合404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LNG)的供应协议。

协议中为中国供气的天然气田,是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Browse项目,但woodside并不是这个项目的唯一主人。在woodside所掌握的50%的股权外,还有壳牌、必和必拓等知名企业。

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就Browse项目的开发地点达成一致,以致他们预期到2012年才能对这一项目作出“最终的投资决定”,这意味着该公司当初与中石油协议中所约定的2013年供应第一批天然气的计划,基本不可能实现。 

因此,澳洲当地报纸《澳大利亚人报》在201015的文章中指出,选址问题成了合约失效的主要原因。woodside内部一位人士向时代周报说:“合同失效,只是一个简单的商业行为而已。这并不意味着woodside方面会放弃中国市场。”该人士慎重地指出,“中国的天然气市场一直都被低估了。”

不过,庄荣金认为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2007年,也正是中澳签订意向合同的那一年,天然气价格正逐步走高,在2008年涨至22美元/mmbtu(天然气计价单位),但高位的价格并没有延续。金融危机以后,这一价格甚至跌至5美元/mmbtu

在天然气业内,已经有人士认为,剧烈的价格波动因素或是合约之所以失效的最大可能。

据庄荣金分析,“2007年,国际气价都在10美元/mmbtu以上,即使意向合同中的价格低至10美元/mmbtu左右,但2009年底,这一个价格已经跌到了7美元/mmbtu。”

“与此同时,国际上新的气田在不断地被开发,全球天然气已经从卖方市场转为了买方市场,因此在有更低廉的价格出现时,中石油放弃这一合约无可厚非。”庄荣金说。

业界也普遍认为,中石油是否仍然愿意以2007年的高位价格购买woodside的液化天然气才是合约最终能否生效的关键。

但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前所长周大地却向时代周报表示了不同意见,2007年中澳的天然气意向合约不属于约定明确的照付不议合约,而是较笼统的意向性协议,依惯例在大宗商品的意向合约里,并不会谈及价格,“除非当初签订的价格极低,谁会在几年前就能估计到未来的价格呢?所以对这一合约的失效没有必要作太多的猜测。这仅仅是商业行为。”

无论如何,不管是官方公开的选址困难的原因,还是市场猜测的价格无法谈拢的原因,总之,这一合约终究是失效了。

但这不意味着中国就此失去了澳洲的天然气资源。 

早在2009年中旬,中石油与美孚澳大利亚资源有限公司签署了高庚的天然气购销协议,这意味着中石油每年将可以从澳大利亚高庚项目买到约225万吨液化天然气。

对此,中石油一位负责人透露,“这次交易的气价比woodside项目的更便宜。”这反倒印证了业界对中石油是因为价格因素而放弃woodside合同的猜测。

气荒,荒给谁看?

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向时代周报解释道:中石油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迟钝,没有澳大利亚的,还有中东的,而且美国的页岩气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页岩气甚至比常规天然气更便宜。所以中国在天然气上有更多选择。因此,合约的失效,也是给澳大利亚一个警告,我们不是只有澳大利亚。

虽然中国近年不断开拓国内外天然气源,但气荒仍在发生,而且是在无数个冬天,一年接着一年。

200911月份,中国部分地区大幅降温, 受天然气管输能力限制、峰谷差大、储气规模不足等因素影响,武汉、重庆、西安、南京、杭州等地相继出现天然气供应紧张的情况。

而在此前的几年,这种情况也曾发生。

天然气市场,看上去更像是为能源寡头们准备的一场盛宴。

在谈及三大巨头纷纷建设天然气接收站的问题上,周大地就woodside合约失效一事向时代周报透露,“中石油在这个合约上还是得到了好处的!”依据发改委当时的政策,建设天然气接收站的前提条件是有气源。而当时中石油就是凭借着woodside合约,顺利拿下了大连和江苏两个接收站的报批手续。

虽然各巨头的博弈使天然气源变得紧俏,但与国际气价相比,我国的天然气价格仍显低廉。目前,接近井口的四川、重庆、新疆等地,天然气的价格仅为1.4-1.5/立方米,而距离井口较远的广州,其天然气价格已经达到了3.5/立方米。从相对价格看,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天然气通常相当于相等发热值原油价格的65%-80%,而在中国这一比例仅为30%-45%

业内人士几乎都将中国天然气供应不足的问题,归咎为较低的国产气价和较高的进口气价造成的问题。因为在这样的价格水平上,无论是进口天然气的企业,还是开发国内气田的企业,其积极性均受重挫。

中国在2008年的天然气消费量为778亿立方米,由此计算,中国的使用量不及全球天然气产量的2.6%。在778亿立方米的使用量中,国产气的产量为761亿立方米,进口依存度仅为6%,而同一年,我国的石油在对外依存度上却达到了49%

这或许意味着,在国际天然气的年产量中,我国的天然气供应压力并没有理由如此之大。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和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小丽在woodside合约失效后也曾表示,中国正在形成由国产天然气、进口液化天然气、进口中亚天然气、进口俄罗斯天然气、进口缅甸天然气五大来源组成的多元化天然气供应格局,这将使得单一气源所引起的安全问题大大缓解。

但在现实中年年终约而至的气荒面前,周大地的解释则是:“在竞争和供需条件都没有完善的市场里,哪个企业会做亏本的买卖呢?所以就有了我国的气荒啊!”

荣金也有表示,国内天然气的价格不涨,企业没有进口和生产的动力。

谁为涨价买单

对于全国性的气荒,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日前曾对供应紧张的问题表示:“今年冬天来得早,天然气需求量上得快。”

有受访者向时代周报形容我国的天然气气荒是:“上游勘探、开发、引进的垄断,中游管网建设的‘肠梗阻’,以及下游城市燃气公司价格倒挂怪象的集中体现。”

华南理工大学天然气利用研究中心主任华贲对此曾表示,虽然用生产力的原因可以解释气荒的形成,但是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理顺天然气的“价格乱局”。

此外,“还需要放开目前三大公司垄断天然气市场上中下游的状况,开放天然气市场,将上下游分开,中游开放。”华贲还补充道,“这项工作的完成不能依赖三大公司,而是急需相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

事实上,一场天然气价格的改革已悄然启动。

据悉,国家发改委的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近期已经上报。有消息称这一方案将会是以市场供求为主,宏观调控为辅,同时在消费终端理顺零售价的改革方案。

对此,荣金称很有可能会采用加权平均的办法来理顺气价。

所谓加权平均的办法,就是用国产气和进口气的比例进行加权平衡。也就是用价格相对较低的国产气价和价格相对较高的进口气价进行加权平均。这意味着理顺气价,有了消化进口气的价格差,得到的结果将是涨价。

而另一种价格改革的方式则是“增量气”,即与国际气价挂钩,而原有气量则执行国内气价,国内天然气价格暂时不变。

可以预见,涨价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刺激新一轮天然气进口。这就势必造成了中国需求的急剧增加而导致国际天然气价格市场价格的上扬。“不管市场的格局如何变动,中国始终是一个天然气进口国,这是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的事情,这导致中国在天然气市场中始终不会有定价权。”荣金说。

但抛开国际天然气的价格问题。中国目前出现的供需矛盾是否是涨价理由,还值得考究。毕竟进口依存度为6%的数字让我们看到解决气荒并非无计可施。

对此,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向时代周报表示,“不排除能源寡头为了涨价而制造的气荒,因为只要前期的投入足够多,气荒是可以减轻甚至避免的,但他们并没有这么做。”

对此,曾有媒体向政府发出疑问:在我国天然气的发展规划里,为什么政府没有考虑到将要出现的气荒而加快天然气项目的推进。

针对有人猜测是天然气荒始于巨头垄断,张国宝的回答是“不能轻易苟同”。

而周大地的回答更为直接:“这事的答案,你要问中石油。”

天然气改革究竟会走向何方,谁也不知道。


实习生 温阳东 对本文亦有贡献

感谢王尔山对本文的帮助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中信证券、海通证券被立案,祸起中核钛白巨额定增
清华系大模型蛰伏五周年:1位先锋串起半部创业史,3个校友争“一哥”
承德露露依赖单一产品、北方市场,毛利率3连降,将针对南方市场做特定研发
从广交会看广东外贸:“新三样”展区火爆,企业竞相拓客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