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上市还未看到终点

2009-10-22 09:56:08
来源: 时代在线网

“呵呵,好事情!我们的导演们不是常常抱怨拍不出好作品就是因为缺钱吗?以后有更多的大片看了!”

对于这样简单而乐观的看法,中影集团营销分公司总经理蒋德富不置可否:“的确是缺钱,而上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他给时代周报记者算了一笔账:拿《建国大业》的营销部分来说,自有资金及其他的融资达1亿多元。

再比如,中影2006年经营性净现金流为2.01亿元,只可拍摄一部半的《梅兰芳》、半部《赤壁》。如果不是采取合拍形式,同年华谊兄弟的流动资金只够拍一部《功夫》。

虽然现在《建国大业》全国票房已超4亿元,创造了国产电影票房最高纪录,中影董事长韩三平的笑脸也伴随着宣传活动传遍祖国的各个角落,但背后亦有不为人知的无奈:从2004年开始计划上市的中影,依然走在上市途中,尚未看到终点。

改制尚未完成

今年年初韩三平曾在公开场合宣布中影将在A股上市,并表示上市融资将有助于中影在制片、电影制作、发行放映、营销、海外推广销售和后电影开发六个方面发展壮大。

中影集团CFO姜涛不久前表示,股份公司将在10月成立,争取明年上半年上市。对于上市地点,知情人士透露,中影将选择主板,因为公司盘子比较大。

中影上市的财务顾问、中信建投资本市场部负责人陈友新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还没有最新的时间表,“因为中影改制的工作还没有完成”。

负责中影改制工作的中信建投负责人刘乃生向时代周报表示,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时间要向后拖延。因为中影毕竟不同于华谊,有太多的历史包袱要处理,现在处于领导决策的阶段。关于上市,还有很多东西需要监管部门重新定论。

中影被资本市场看好的优质资源主要是两部分:一是完整产业链的子公司,包括制片公司、制作基地、发行放映公司、影院投资公司;二是垄断资源,包括独家引进进口影片的进出口业务和发行业务、电影频道CCTV-6等。但此前姜涛表示:在打包上市资产时,限于传媒管制政策,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进出口公司等具有垄断性的公司,以及电影频道CCTV-6将不会被注入上市公司。一位熟悉中影财务状况的人士披露,目前,中影集团真正盈利的业务只有CCTV-6、进出口公司等具有垄断权公司的进口大片和院线发行。

“中影现在已经是一家独大了,为防止过度垄断,剥离一些垄断性资源是必要的。此外,中影的院线也有很强的竞争力,加上国企政策上的优惠,这是民营影视无法比拟的。”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教授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

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中影最大的优势是影视基地这一块。当然投入也很多,20多亿元。为此中影还曾在2007年底发售了5亿元企业债。投在制片上的钱一直不足。上市后可以解决中影多年来一直资金缺乏的问题。”

在王长田看来,中影作为影视界的老大哥,拥有各方面的资源,以及像韩三平这样优秀的管理者。中影上市有助于推动中国走向世界,把电影产业的整体规模做起来。

一波三折上市路

“上市是为了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融资,有钱才可以干一些事;二是改变股权结构,有更多的监督机制、经营机制。”韩三平强调,“后者比前者还要重要。”

按照中国政策规定,公司上市前需先行改制,明晰产权,然后各项盈利指标严格审核后再进入上市辅导期,但目前中影集团尚未完成这些工作。此前韩三平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影集团将利用上市来改制,彻底从一个计划经济的企业变成市场经济的企业。”

1999年,在广电总局的主导下,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等8家单位组成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合并后的中影,随即从单纯的电影发行公司变身为业内拥有最完整产业链条的电影公司。但这只是表面,合并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影集团一直处于“整而不合”的状态,毕竟原来的8家单位各有历史,比如有着50年历史的北影厂、中影公司、童影厂等合并之后,产权结构该如何调整、人事调整等都是问题。

这是中影一直以来最大的痛。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国有事业性制片厂一直未能摆脱靠政府资助吃饭的心态。韩三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影再不改革,肯定是死路一条。中影确立的第一个改革核心,就是从所有制上进行改革,把国有资本实现形式放到多种资本共存的股份合作中,形成好的经营机制、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

2004年,中影谋划在香港上市,许久不接受媒体采访的中影集团前董事长杨步亭在媒体面前抱怨:“说多了有人说我吹牛,说少了人家说‘就这还上市呢’。”的确,“船大难掉头”,这个拥有3700多名职工的国有企业在改革上的压力和难题非常人可以想象

当时,中影集团在人事、资产、财务等方面做好各种准备,并聘请了中金公司为财务顾问进行上市方案论证。后因“避免引入外资进入内地娱乐业”条规限制而被管理层叫停。而据中影内部知情人士透露,由于中影集团性质特殊,融资很容易引进外资甚至改变控股方,而国家明确限制外资进入内地媒体业和娱乐业,所以上市一事就此搁浅。

不过,此次上市的准备工作如一针强心剂,让中影进入了实质性整合工作,核心业务的5个制片公司的改制在2005年上半年基本完成,5个分公司都分别与民营或境外资本结合,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股份制有限公司。

2007年,政策松动,韩三平宣布重启中影上市计划。据了解,目前各相关机构已经进驻中影。在易凯资本首席执行长官王冉看来,韩依旧是希望借助上市带来的外部推力完成对集团内部的体制改革。

其实,不止是国有资本的影视集团上市一波三折,民营资本亦如此。2007年,光线传媒曾试图借与华友世纪合并之机,曲线在纳斯达克上市。然而,这一看似“金玉良缘”的婚姻仅维持了不到4个月,就因战略分歧“散”了。光线传媒王长田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无奈地表示:“中国的电影业的确有很多路要走。”

传媒上市潮将现

中金公司的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文化传媒行业正发生实质变化。

20041222,北青传媒在香港H股挂牌上市以来,中国传媒业叩响资本市场之门的声音不绝于耳。北青传媒、博瑞传媒、赛迪传媒等报业集团拉开了资本运营的大幕;电广传媒、歌华有线、中视传媒等广电集团紧随其后;新华文轩、辽宁出版、凤凰出版等也在2007年冲上了资本市场。此次华谊兄弟创业板上市,更是引发了整个影视传媒商业的蝴蝶效应。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齐勇锋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预测,未来3年内估计会有100家文化企业上市,“长期以来,电影行业一直处在封闭的环境中,而现在发展到了资本运作的阶段”。

一直关注传统媒体的中银国际证券公司执行董事陈杭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传媒上市的拐点已经出现,目前上市传媒公司只有12家,占上市公司总数不足5‰,而这一切还是拜政策放开所赐。

926,国务院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打开文化传媒行业的投融资渠道,培育大型传媒集团,落实财税和金融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我国的战略性产业。928,中宣部改革办副主任高书生、中宣部改革办事业发展处处长朱涛表示,将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尽快实现上市融资。

陈杭判断,从2008年至2012年传媒企业可能上市的有20多家,包括上海文广、上影等。中国电影产业机制还未发展成熟,不像好莱坞那样依赖银行信贷。中国电影产业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现在是中国电影最好的时代”。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恋与深空》海外上线3个月狂赚超5亿元,苏州跑出一匹游戏“出海黑马”
一季度营收、利润双降!西部证券去年净利润上涨超170%,分红超4亿元
A股惊现“最强幼儿园”:云南一幼儿园豪掷千万炒股,成九鼎投资前十股东
广弘控股年报出炉:食品主业同比增9.28%,以稳定分红践行市值管理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