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申遗”掉进债务陷阱?

2009-08-27 01:27:18
来源: 时代在线网

2007年,贵州荔波和云南石林、重庆武隆捆绑成功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为确保申遗成功,荔波县政府因此背负了2亿多元高额债务,目前遗产地保护正面临困境。(《人民日报》824

这是一则让人尴尬的信息:贵州荔波“拼申遗”之下,背负了2亿多元高额债务。新闻介绍说,如果不是因为申遗,贵州荔波,这颗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依旧会身在深闺无人识。同样,如果不是因为申遗,这个每年财政收入只有2.86亿元的小县,不会背负2亿多元的债务包袱—这还不算未来10年,荔波需追加遗产地保护投入6.3亿元。更进一步,笔者以为,贵州荔波背后的申遗困境仅仅属于当地吗?

一些地方热衷于申报,其意不在保护,而在争取国家下拨的保护经费。有的为了申报文化遗产名录,强行制造“民俗”。有的地方申遗是为了发展当地旅游产业,把文化遗产开发成一个个旅游项目,以民俗风情为卖点的旅游项目遍地开花,使许多“文化”走形变味。“拼申遗”的背后揭示了一种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病:重申报、轻普查,重效益、轻保护,而其背后的申遗困境,则是当下社会的一面镜子。

有关报道显示,目前全国已有200多个项目有申遗意愿,其中列入预备申报清单的项目有60多个。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规定,一个国家每年最多只能申报一个项目。因此,我国完成所有项目的申报至少需要一个世纪。这样的景象只能用荒诞来形容之—“中国式申遗”,但是,无论多么荒诞,无论多么违背常识,“中国式申遗”都不会停止,因为投机和政绩的冲动已经淹没了理性的一切可能存在的空间。

在笔者看来,贵州荔波“拼申遗”是“中国式申遗”的典型缩影,更显现了当下地方政府的一种“权力叙事学”。首先,贵州荔波“拼申遗”的权力叙事在于,这是出于政治和经济的需求,而人为创造“文化遗产”的典型。其次,贵州荔波“拼申遗”的权力叙事表明,地方政府只对那些能够申遗成功的下工夫。据说,存在这样一条规则:能评上世界级的、国家级的全力支持,能上省、市级的,适当支持,什么都评不上的,基本不支持。这是“权力叙事学”的核心精髓所在。最后,之所以“拼申遗”,之所以趋之若鹜,不在于保护文化遗产,而是为了追求世界文化遗产的标签以及随之而来的知名度。如此以来,浪费多少钱,是不是有可能帮助“文化遗产”,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当然,也就出现了贵州荔波“拼申遗”的财务陷阱。

贵州荔波“拼申遗”的财务陷阱告诉我们,必须改变那种踊跃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却吝惜于投资金钱和精力进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反而把“世遗”当做摇钱树,竭泽而渔的做法。当下,我国的一些世界文化遗产已经不堪重负,但在利益驱动下,管理者罔顾世界文化遗产的安危,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已经遍体鳞伤,近乎病入膏肓。当“中国南方喀斯特”和开平碉楼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时,我国就有六处世界遗产被黄牌警告,尤其是“三江并流”,如果得不到有效整治,其称号很可能被取销。如此“拼申遗”,如此“中国式申遗”难道不是一种警醒吗?

“拼申遗”的债务陷阱,能让谁清醒?到了改变地方政府“权力叙事学”的时候了。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新股第一研报|出门问问:AIGC第一股,AI领域市占率仅0.3%
京东安联财险股权更迭:安联保险拟转让53%股权给子公司,京东持股上升
北京半马调查结果公布,特步就报名失误道歉
疯狂小杨哥不想当网红?减少直播带货场次,首部短剧开拍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