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三角”的饭桌上相逢

2009-10-22 07:24:02
来源: 时代在线网

文化交流并不容易。我们越过边界,不一定能欣赏另一边的风景。但不越过边界,就连欣赏的可能也没有了!

早年应邀往瑞士巴塞尔文学馆朗诵诗,认识了主办人玛格丽特、摄影师马田,还有其他瑞士友人。后来屡次在欧洲或香港与他们相逢,欣赏他们主办文化活动的心意,与他们喝酒谈天总是愉快的经历。今年他们再得瑞士文化基金会之助,带作家来中国交流。我比较熟悉的是南方的文化。珠江三角洲有悠远历史,物产丰富,对外往来频繁,也包含了丰富的多元文化。大概可以跟多语言、多文化的瑞士作家撞击出更灿烂的火花?来的瑞士作家有四位,正是来自不同的语域: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还有山区里渐少人懂的罗曼斯语。

玛格丽特以前带过作家游中国,有人告诉她,让作家们一本正经开座谈会,还不如同桌吃饭,举杯交流!食物是最朴素也最丰富的言语。陌生人也可分尝:一碗粥、一碗云吞面;或是一块面包、一片奶酪。但咀嚼看似容易,私隐的梦想欲望不易在餐桌上分享。重重历史擀揉出的面条、悠久的文化烤烘出的面包,异乡人可能一下子尝出真味?不要紧,尽管广东老火汤和瑞士蔬菜汤截然不同,我们何妨从尝一口彼此的汤开始?

我喜爱食物,相信通过食物有助我们了解自他和他人的文化,所以我对玛格丽特提出的计划非常雀跃,也不介意借出我自己诗画计划的名字《食事地志》,并且带着一起开派对的好心情,愿意无条件协助。我比较喜欢扮演诗人而非行政人员的角色,所以当瑞士的大队人马降落香港,我尽量介绍他们认识诗人、翻译家、厨师、艺评人、艺术家、电影学者、学生,像把朋友介绍给朋友,在不同的餐桌上交谈,以不同的角度,接触香港文化的美食佳肴,不同的点点心意。

我也趁这机会重游了珠江三角洲的几个城市:澳门、深圳和广州,也尽量把我在这些城市认识的朋友介绍给瑞士朋友。岭南文化的几个城市都是旧游之地,但带着陌生朋友前往,好像也给了我一个陌生的观看角度,令我看到平常忽视的一面。我记得与玛格丽特和马田乘坐公共汽车,从屯门驶经新建的大桥往深圳湾,眼前展开一片新的景象,好似是在我家后园拓出一片新的海洋!

海洋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我一直没机会从这角度看它罢了!对岸的土地如此陌生又如此接近,我们过去对“边界”有种种想法,但“边界”其实也不断在移动,不断在变化呢!

越过边界,我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想法。惊诧、荒诞、狂想、拒斥?或许那里最后也出现了一点点的沟通和共鸣?也许最后我们也会发觉边界那边也有跟我们生活经验相若的生物?这经验给我冲击,令我写出《越过边界》一诗,成为我在澳门出版的诗集《变化的边界》的结语。这种越过边界的冲击,我想一定也在瑞士的朋友访问珠江三角洲或珠江三角洲的朋友访问瑞士时,以不同的形式感觉到吧。

广州是我父母成长的城市,但于我也陌生了。只好寻找从阅读中熟悉的作者。由诗人介绍诗人,小说家介绍小说家。我们没有往上下九寻找小吃,却在江畔高楼上领事寓所里,尝到本地摄影师烹饪的美味菜式。在里巷间问路,外国人在网上熟悉不过的艺术空间维他命C,本地人一律茫然摇头说没听过呢!我把他们介绍给了精力充沛办几份文艺杂志的黄礼孩,想他们一定可以知道更多这城市的文艺气息了,而我倒是想自己随便在大街小巷上闲逛,寻找多年前在工厂大厦楼上的博尔赫斯书店可还安在否?

五月间听说玛格丽特挑选的中国朋友启程往瑞士去了。我想他们也会有一段愉快的旅程吧。我遥寄祝福,继续埋首自己的工作。

我以前也曾访问瑞士,也对它多元的文化深感兴趣。我在城市漫步,在高山上宿营,欣赏过他们独特的音乐,品尝过不同的奶酪。我记得有一道马铃薯的菜名,显示了德语和法语区的鸿沟。是的,马铃薯也像我们一样,越过边界,认识鸿沟。我累积了有关瑞士食物的知识,不可能仅仅在一趟旅程中就能探讨完成。将来有机会再访瑞士,也许会认识更多,写出更多有关食物的诗来。

这次我很高兴认识了很多操不同语言的瑞士和中国作家。同桌吃饭,也是一种缘分。有缘再相逢,到时大家就相知更多了。

作者系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发现新质好公司|“中字头+低空经济”双重加持,新质生产力代表中信海直16天9板!
哈啤被检出呕吐毒素?线上官方店已未见相应产品销售
汽车屏幕越来越大,车头放个“大彩电”真的那么香吗?
民航运输量Q1创历史新高,海航却掉队:客运较2019年跌近四成,机队规模收缩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