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画创作的前世今生

2009-08-15 11:17:01
来源: 时代在线网

今年主流艺术创作的大型活动无疑都会与共和国六十周年庆典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应属重大题材和重点工程。目前所知的国家历史画重大题材工程正在加紧进行,而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创作机器也已全力开动,可以预计的是,当代的历史画创作将在今年出现一个多年未见的高峰。此时,也正是艺术批评的“密纳发的猫头鹰”应该起飞的时辰—俯瞰历史画创作的前世今生,发出一点以史为鉴的呼声。

1949年之后,国家宣传部门非常重视革命历史画题材的创作。因为历史博物馆、革命军事博物馆等机构的创作需要,集中一大批艺术家创作了相当数量的重大历史题材画。应该客观地看到,当时的历史画创作的确负有重新建构国民历史记忆、为政权合法性正名的政治伦理功能,“是一项思想文化战线上的重要工作。” 但是不可否认,无论是在当时的急促诉求还是在日后相对舒缓的反复考量中,在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之下的艺术家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和看法,在不同时期都严格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影响。人所共知的作品《开国大典》中的历史人物被反复抹掉的遭遇,很可以说明历史画创作的根本性问题在历史工具论思想的宰制下是无法解决的。属于这类仍然有待解决的根本性原则问题是:一、对历史真实性的认识和态度;二、艺术家自己对历史的价值判断与独特思考;三、艺术表现形式与历史价值判断的自由联系。据我所了解,从前年开始立项的国家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在其理论准备阶段中并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积极地研讨,只能说这是艺术远远落后中国公共政治生活的表征之一。

历史画更多地承担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我认为历史画的艺术价值首先建立在历史性价值之上,否则如果是从根本上篡改历史或是扭曲历史,即使技巧再高也是失败的作品。当然,歪曲历史的文艺作品也并非毫无价值,比如在特定年代留下来的大量历史画如今看来也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体现在它印证了那个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历史叙事的特定诉求与宰制,比如“文革”时期的许多作品。至于“文革”之前的作品,情况则有些复杂。它们与“文革”中作品的那种极端化的“红光亮”和“高大全”图式并不完全相同,其中不乏出自艺术家内心的真诚创作和生活气息,并且在艺术的审美精神上与当时中国社会民众审美和精神诉求相吻合,但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实质性相同的问题。但是,因为这些历史画在特定历史年代,借助当时官方宣传机构、主流文化机构而变得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客观的结果就是变成一种被建构起来的历史集体记忆。

从创作的过程看,艺术家首先面临的是历史画题材的选择问题。对于历史问题的取舍本身就代表了画家或这个时代对历史的看法。站在21世纪去回顾20世纪中国历史,应当允许艺术家有更多的探索空间。选择什么题材入画?什么才是重大题材?这些都值得探讨。尤其是那些被遮蔽甚至被歪曲的历史,怎样才能如实地被展示出来,需要赋予艺术家们更多思想和自由的权利。从事历史画创作,必然要求艺术家有勇气面对历史真相:一方面,艺术家应当勇于吸纳史学家对历史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艺术家应该本着艺术的良知、知识分子的良知,面对历史的真相,运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进行创作。

很显然,时至今日,我们国家应当以法治的制度保障艺术家们自由探索与传播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应当以建设精神文明的真诚心态鼓励和支持艺术家对历史真相的探索。如果在新一轮历史创作高潮中,能够出现一批既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同时又能把过去被遮蔽被扭曲的历史重新展示出来的作品,这就是当代中国精神文化建设的重大进步。

作者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自营业务暴增250%,投行业务连续两年下滑,国元证券想做产业投行
互联网金融上市公司谋转型:陆金所减员收缩进行时,信也科技卷向东南亚
北京取消“离婚限购”政策,对楼市有何影响?
23省份人口数据出炉:浙江海南增量领跑,中西部仅贵州正增长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