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阴影笼罩巫山

2009-08-24 12:12:33
来源: 时代在线网
至2008年11月2日,三峡水库坝前水位上升到海拔172米。11月3日,巫山县巫峡镇龙江村1000米长地段出现重大滑坡险情。11月22日,库区发生了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秭归4.1级地震,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这次地震是否跟三峡蓄水有关,一直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确认,但是,库区范围内大大小小的地质灾害,却在蓄水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时如约而至。试验性蓄水是三峡库区生态和地质的第一次大考,这个在学术名词上叫做“库岸再造”的现象,仅仅才是开始。“长江库岸的稳定、新的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少需要8~10年的时间。”重庆大学环境工程设计研究所所长王里奥说。这也意味着,对于三峡库区输血式的投入并没有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而结束,在新的生态系统达到平衡之前,库区范围内的每一宗环境事故都会成为敏感话题,生态建设的投入将会与日俱增。

日益频发的滑坡险情

20081129日中午,重庆巫山县。淙淙的大宁河水在这里遭遇川流不息的长江,河江交汇后欢快地滔滔东奔。五年前因三峡蓄水被抛弃的巫山老县城静谧无声地躺在蓄水后的 长江底。江畔新县城里的人们依旧忙碌地生活。正是这天中午,大宁河与长江交汇口北岸一个略显荒凉的峭壁—猴子包突然发生大规模滑坡。这个长120米、高60米的“半边山”,伴随着“隆隆”的巨大声响,转眼间化作一堆庞大的土石堆堆在长江河边。

就在一个星期前的下午,据猴子包不到3公里,同是长江北岸的巫峡口也曾有五万立方米的山体直倾长江,停泊在两公里外巫山县城附近码头的船只发生剧烈摇晃,山体滑落产生的巨浪更将停靠在趸船旁的“江山”号轮船震出很远。

“像这样大面积的山体塌陷会吞噬农田,淹没村庄,泻入江里的石块也会抬升水位而危及到近岸。”一位长期关注地质灾害的专业人士这样描述滑坡的危害。然而,这样的事故在巫山并不是新鲜事,每年都要发生上百处险情。滑坡就像密集的炸弹,一次又一次冲击着这个两江交汇的小县城。住在新县城的公务员李玉庭告诉记者,在巫山,大家对此习以为常,滑坡事件只是爱“唠嗑”的居民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可能是有点远吧(滑坡点距离县城2公里),大家都没把滑坡当回事。”小李说。用南江地质队高级工程师李彦坤的话来讲:“根本没什么,这太平常!”

事实正是如此。早在2002年,正在建设中的巫山新县城中心烟厂附近发生一处约70余万立方米的滑坡体。当时已经搬进新城的小学教师龚俊对此记忆犹新,他激动地用双手比划着描述说:“公路地面裂开了好多条这么宽的口子(30分米左右),每条都有二三十米长,触目惊心啊!我当时都觉得是不是整个城马上就要滑下去了。” 龚俊说,那时该区域暮雨路已出现6条裂缝,净坛路边坡的混凝土护栏也出现了4条鼓起,滑坡事件影响了县防疫站、法院、公安局、港务局等十多家单位及一所2000多人的学校,涉及一万多人,好在工程队抢险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更早之前,巫山旧县城也曾上演过类似一幕。龚俊回忆说:“1999年还没搬的时候,老城也发生了特大的滑坡险情,县城南沿出现前沿垮溻、后沿裂缝,还使位于江边的一条街道交通中断。”“反正巫山就是不安全,照我推算,新县城要滑坡也是迟早的事。”龚俊来了这样一句总结。

对于巫山县频发的滑坡,巫山地质监测站的王三珊站长告诉记者,巫山县的地质以砂质泥岩为主,岩性软弱,极易风化破碎形成滑坡带。四川矿务局九0九地质队的一份险情勘测报告显示,上世纪90年代末期是滑坡活动的高峰期。就在巫山老县城发生特大滑坡事件的1999年,巫山各地都暴发了大小险情。而2003年三峡蓄水前后,滑坡的活动性又开始增强,至今巫山各地暴发的滑坡险情多达3000多次,数量比以前增加了一倍。

更有数据表明,目前在巫山有将近四万人日夜生活在滑坡的阴影下。这四万人头上的山坡就像一颗颗不定时炸弹,谁都说不准什么时候,这些沉寂的炸弹就会突然掷下,落地开花。

移民搬迁的怪圈

为了应对居民头顶上的这些“炸弹”,国家采取了多种手段,投入了巨额资金。2001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有感于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决定由国土资源部牵头成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灾害防治工作,并提出五个“快”字:“快调查、快规划、快立项、快审批、快实施”。根据这一指示,为确保2003年的“一期蓄水”,财政部从三峡基金中拿出40亿元,专项用于“地质灾害防治”。2006年,三峡“二期蓄水”时,这项费用又被增加至73亿元。

一次预算两次追加,中央政府已为三峡地质灾害防治投入近120亿元。而随着三峡水库蓄水到最高175米,在这方面将再投入多少资金,各方干部和专家都称“目前尚无从知晓”。

与灾害治理一脉相连的是移民搬迁的费用。以巫山为例,巫山遵循“就地后靠”的移民政策,数万低地居民一起往山坡上迁移。按照国家规定,坡度大于25度的山坡是不准开垦的,但“政策敌不过现实”,巫山地少人多,居民只能往半山腰跑。大量的房屋新建、山地开垦打破了原本就不稳定的山体平衡,地质灾害因此更加频繁。这样一来,巫山陷入了一个怪圈:就地后靠—开垦加剧滑坡—财政支付搬迁—再就地后靠。

散兵游勇的主导产业

王君,巫山县巫峡镇一个普通移民,她和丈夫原先都是县面粉公司的职工。可是,在三峡工程第二期移民迁建过程中,县面粉公司关闭了,夫妻俩双双下岗,于2002年创办了一家小旅店。王君的旅店位于县里的“步行街”,是一幢4户合建的5层单元楼。王君购置了其中3套三居室的房子,一套自住,另外两套出租。

“生意很冷清。”她指着邻近十余家店铺说,入住率每况愈下,平时都是空荡荡的。

当地移民接过话茬对记者说,托三峡工程的福,巫山依靠广东的巨额援助资金打造了新县城,但经济一直比较萧条。自打县里的纳税大户—县烟厂搬迁到重庆城区后,第三产业成了镇里的主导产业,但一直处于散兵游勇状态。

巫山县经济委员会有关工作人员介绍,“从1992年到2003年,巫山经济虽然在规模上有所增长,产值翻了一番,但发展速度不快,工业基础比较差。”   “这是因为,1992年三峡工程决定搬迁后,对工矿企业执行‘三原’原则:原规模、原标准、原功能补偿,当时工业企业都不敢发展。”上述工作人员解释,“后来,1999年‘三原’原则又调整为淘汰污染、亏损、产品无市场的企业,对原企业实行技术改造升级的搬迁。”   

巫山县原有100多家工业企业,其中70多家在搬迁过程中破产倒闭,涉及职工1万多人,占全县工业企业总职工人数的一半左右。“前期移民搬迁,国家主要考虑的是生产、生活的资金补偿,不太考虑企业的再发展,很多企业在搬迁中,对于职工移民补偿的结算都有资金缺口,更不要说寻找技改的重新发展资金。”巫山县经济委员会的这位工作人员介绍。  

招商引资的尴尬

重庆市财政局唐昌凯介绍道:“截至目前,由于三峡移民迁建,巫山的卷烟厂、丝绸厂、水泥厂、小三峡水泥厂、类可可厂等93家企业已经实施破产关闭。移民迁建的工厂企业唯一的小三峡水泥厂,现在涉及环保问题也即将关闭。”这些企业的相继倒闭,导致本就薄弱的工业基础,产业空心化问题更为突出。

同样,农业的发展也不容乐观。地处山区的巫山耕地很少,仅有的一点平地在蓄水之后也被淹得所剩无几。到去年为止,巫山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一亩。这种情况下,招商引资成为巫山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正如百度“巫山贴吧”里一位巫山网友所言:“我们知道我们别无出路,这是我们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

“由于三峡库区的支柱产业太少、失业人员太多,同时还有大量繁重的三期移民工作要做,三峡库区各级党委、政府现在几乎无力化解这一事关老百姓吃饭穿衣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寄希望于通过多种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落户三峡库区,帮助他们解决迫在眉睫的困难。”三峡学院三峡发展问题研究所专家熊建立说。

而巫山县在招商引资上也想尽了一切办法。“县里规定为投资企业在过渡期间无偿提供办公室,甚至要求县电视台为这些企业免费打一年的广告。”县政府招商办的一名工作人员说。

2008129日,记者在巫山县唯一的工业园区“职教工业园区”看到,偌大的园区只有零星的厂房。据了解,在此落户的企业只有十几家。

新建的巫山县城很漂亮。当地群众说,巫山县是三峡库区新建城镇中规划最好的,但很多人没有工作。“经常会有职工聚集起来,向企业要补偿或者向政府要工作。”县政府大门外小卖铺的刘老汉说。

为了解决就业,一些工业园区已开始投入建设。2007年,“重庆北碚·巫山·广东工业园”在北碚区水土镇挂牌。这个规划15平方公里、总投资250亿元、年产值750亿元的工业园,60%以上的就业岗位提供给了巫山的农民。

但与移民的庞大规模相比,这些措施所能覆盖的人群范围在相当长时间内都无法令人乐观。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民航运输量Q1创历史新高,海航却掉队:客运较2019年跌近四成,机队规模收缩
余承东隔空喊话后,一汽联手大疆发力智能驾驶,业内人士:双方技术有互补
苏北县城盯上10平方厘米的生意:成本不过10块,有人靠它换豪车赚百万
这届年轻人对存钱“上头”:一边“抢”大额存单,一边砸钱囤黄金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