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大奖解读公民建筑

2009-08-24 12:34:23
来源: 时代在线网
2008年12月27日晚上,深圳,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以下简称“传媒奖”)颁奖典礼。五项大奖最终揭晓,最高荣誉奖由冯纪忠获得,毛寺生态试验小学夺取最佳建筑奖,青年建筑师奖由标准营造团队获得,居住建筑特别奖则颁发给了广东南海的土楼公舍,组委会特别奖由台湾建筑师谢英俊获得。

94岁高龄的冯纪忠坚持从轮椅上站起来,全场400多名观众多次起立,向这位建筑师和教育家鼓掌致敬。

“所有的建筑都是公民建筑,特别在我们这个时代,公民建筑才是真正的建筑”,满头白发的冯纪忠语气颤抖,有些微微的激动,“其他建筑如果不是为了公民服务,不能体现公民的利益,它就不是真正的建筑”。

年轻的穆钧站在台上,作为毛寺生态试验小学的建筑师之一,他脸上写满感慨,“我在剑桥大学的一位教授曾说过,‘建筑应激发和提升人美的天然感知’,公民建筑应诗意地服务民众。”

走向公民建筑

30年来,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建筑扮演着关键的角色。2008年尤其与建筑密切相关—汶川地震,大批房屋倒塌;北京奥运,系列地标诞生—建筑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建筑师应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

首届传媒奖的口号为“走向公民建筑”,并以“建筑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为主要评价标准,受到广泛关注。何谓公民建筑?按照组委会的解释,公民建筑是指那些关心居住、社区、环境、公共空间等民生问题,在设计中倾注人文关怀,并积极为现时状况探索高质量文化表现的建筑作品。

“中国建筑文化目前还很势利,功利心太强。”香港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传媒奖学术顾问朱涛对时代周报表示,中国建筑师尚未发展出独立的社会意识,对建筑的社会意义没有深入的、批判性的思考。

传媒奖共设有包括建筑师、建筑学者和建筑传媒人在内的11位提名人,最终提交了55件作品(包括申报晋级的作品)。而评委有8人,由建筑师、建筑学者、人文学者及传媒人组成。

在初评阶段,硝烟”就已出现,不时有人对一些作品提出质疑,后来的讨论环节,会议现场更呈白热化,场面异常热烈,“这是我遇到的争论最为激烈的投票现场。”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世界建筑导报》副总编饶小军说。因为讨论激烈,大奖组委会甚至临时改变投票规则,让提名人先投淘汰票。

“没有热点建筑,没有商业建筑,没有政治建筑……入围作品都能体现‘公民建筑’的初衷,这样的名单足以让中国建筑界‘大吃一惊’。”饶小军这样表示。

诗意服务民众

“终于没有看到鸟巢、水立方、CCTV。”一些现场观众表示,公民建筑就应该依照日常生活的纹理建设起来,日常生活才是它的生命源泉。的确,整个评奖过程始终没有出现“最热”的建筑,有的是一些回归鸡毛蒜皮的日常生活的建筑。

饶小军告诉时代周报,“这个奖旨在促进建筑师公民意识的觉醒,推进公民社会的进程,这就拒绝了扎眼的、浮躁的建筑。”

传媒奖最重要的奖项最佳建筑奖共有三个作品入围:台湾9·21地震教育园(礁溪生活学习馆)、甘肃庆阳毛寺生态实验小学、香港湿地公园,最终,香港建筑师吴恩融、穆钧设计的毛寺生态实验小学爆冷捧走大奖。

初评阶段,不少专家认为最像公民建筑的当属礁溪生活学习馆。“一个在开馆当天让‘议员’激动抨击其‘不成体统’的建筑,说明其真正回到市民生活中了。”其获提名的理由为:“建筑想要让出一个空间,一个野野的、礁溪的空间,可以和幼儿园、教会、小区共享,可以让对街的小学生骑车通过,一个未来混在植物、街道中,永远看不到全景的真正公共性空间。”

最终获奖的穆均致感言时表示,学校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并未追求所谓时尚、夸张的形式或任何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只是想建一所学校。此前的12月中旬,毛寺生态实验小学在香港勇夺“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

就在穆钧和导师吴恩融实践“诗意服务民众”时,陕西定边发生了一场悲剧,121日晚,定边堆子梁中学12名女生一氧化碳中毒,其中11人抢救无效死亡。悲剧带来的伤痛尚未消散,能不能给孩子们一间无需烧炭取暖的教室?毛寺生态实验小学的实践或许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穆钧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毛寺生态实验小学采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式,以太阳能为冬季采暖热源,旨在为该地区学校建设提供示范,香港社团为此项目捐款110万元。而最令现场观众感动的,是毛寺生态实验小学校长带来的那句话:“从现在开始学校不再需要烧煤来取暖,省下来的钱可以为孩子们多买新书。”

建筑评论家表示,在广袤的北方推广冬暖夏凉的生态校舍在技术上已经成熟,材料上完全可以就地取材,甚至施工也无需专业队伍,当地工匠接受指导后即可胜任。此外,建设类似的生态学校投入并不如想像中大,只要政府有决心,五年内完成全部农村校舍的改造并非不可能。

获得组委会特别奖的谢英俊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说:“最佳建筑奖是本次评奖的最大亮点,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大奖的宗旨和价值取向。毛寺生态实验小学属于‘高难度’的设计,外表质朴,规模小,跨度大,就地取材,体现高科技,低技术,使当地农民也参与到施工当中。放在中国当代的建筑设计中,可以说颠覆了一般的惯性。

争议媒体立场

“目前中国的建筑奖有很多,但多是从专业角度去评价,这个奖侧重建筑的社会评价,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能促使建筑师从社会的角度去思考。”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支文军称。

在众多专家力捧传媒奖的背后,亦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台湾一名独立建筑评论家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次活动有个盲点,建筑的社会意义不是被挖掘出来的,而是被生产出来的。媒体在生产建筑的社会意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名评论家称,公民建筑的概念本身就值得商榷。此次评选从评委的人选、入围作品的选择到最后的获奖者,都显露出当下中国社会的某种心理状态。譬如说一开始就排除掉鸟巢和水立方这类建筑。而万科在房市下跌、政府提出建设经济适用房的背景下推出土楼计划,“这可谓是为了传媒而建造的建筑,而不是真正为了民众,典型的在商业、学术和政治之间发酵,并因此被赋予解决中低收入户住房问题的使命。”

曾陪同评委栗宪庭考察广州城中村的高政轩也去过土楼公舍,“根据我的走访调查,其实际使用与当初的设想有所出入”,他解释说,原本设想住4个人的两房一厅只住了2个人,本可容纳1000多人的333套房子,目前只住了600多人,多是在广州冼村附近上班的白领,他们宁肯坐公交来回。身为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地理系博士候选人、策展人的高政轩,曾在广州做过长达一年的城中村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

高政轩对记者提出了他的思考:当社会越来越关注中低收入户的居住问题,当万科开始兴建土楼,并与广州英国领事馆共同进行海螺行动,当所谓的“民间”出现了颜文斗模式的“新里巷运动”,当城中村在媒体上出现的方式因为猎德模式而悄悄转向,当城中村作为一种视觉奇观,被视为表现了某种文化美学差异而吸引国际注意,我们对于这些事件与现象的讨论,如何能够不只是再次地以一种道德措辞来颠覆另一种道德措辞?

“要警惕和淡化媒体的立场,”上述台湾评论家表示,此次参与评选的评委几乎都是建筑背景出身,社会学和其他背景的比较少,“因此评审过程几乎成了建筑形式美学的评审,而无关乎建筑的社会意义。”

对此,饶小军持不同意见,他表示建筑确实存在“圈子”,因为有技术屏蔽,但建筑又绝不是专业圈的事情,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建筑师往往以专业为借口,不愿与大众交流,不注意大众的评价,这是不妥的。他认为传媒奖打破了这一局面。

“公民建筑的提法有点一厢情愿”,艺术家、策展人欧宁表示,不仅是建筑师或记者,公民意识应该囊括所有民众的要求。如果建筑师都有公民意识,在设计规划的时候,都主动地创造公共空间,等公民社会生长到一定程度后,空间就派上用场了。也就是说,“公民建筑”是一种前置的事物,正“虚位以待”公民社会的成长。

“其实从公民社会的生成来讲,传媒比建筑更重要。”欧宁表示,传媒是公民社会中最重要的元素,如果一个媒体真的能够代表民众,为民众代言,那么它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公共空间,或说是隐形的公民建筑。从这点来说,传媒和“公民建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写道:“谁此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如何让“孤独”的建筑师和公民建筑回归本质?中国建筑传媒奖及公民建筑的中国道路,一切才刚刚开始。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新行长任职资格获批!邯郸银行去年净利润“腰斩”,不良贷款率上升
卖奶茶卖出百亿身家,四川80后夫妻干出今年港股迄今最大IPO
在深圳湾开出专门店,李嘉诚家族北上抢客,最高降930万港元推售香港豪宅
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保研究院蒋昌松:胰岛素集采政策趋稳,让企业拿该拿的利润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