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高盛:长远上的贪婪

2009-07-23 03:43:30
来源: 时代在线网

幽灵般闪过的吸血鬼乌贼,是深海最恐怖的动物之一。人们通常很难想象会用此来形容一家银行—而这家银行并非经营惨淡,却是刚刚赚钱破纪录的高盛。

“现在高盛是海滩上为数不多的男士之一,因此他们吸引了所有的女孩。”在纽约大学金融教授、前高盛合伙人Roy Smith半戏谑的感叹声中,高盛在最坏的年景里,却刷新了自己单季度盈利的纪录—714高盛发布二季度财务报告,34.4亿美元的净利润在其140年的历史中创了新高。

就在八个月前,高盛还不得不靠政府的资助艰难度日。直到上个月,高盛还手握美国政府100亿美元的救助资金—过去的数月,高盛的“复活”一直是华尔街热论的焦点话题。

美国几家大银行上周相继公布业绩,多倚赖一次性的盈利。最货真价实的高盛,却遭遇业内人士质疑和批评,要求加强监管的呼声此起彼伏。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716撰文称,美国经济仍处于可怕的困境之中,在失业率高达9.5%且持续恶化的情况下,高盛员工收入将十数倍于全美平均水平。上述鲜明的反差说明了什么?

巨额奖金争议

77.3万美元,1万亿美元—正是这对比悬殊的两个数字,使高盛陷入巨大的指责之中—如果下半年盈利保持目前趋势,高盛将向员工支付人均77.3万美元的薪酬。而美国的财政赤字首次达到空前的1万亿,并且在这个财政年度截止前有望攀升至2万亿。

高盛向来以员工待遇高著称。业内人士戏称,一般大公司员工可能分为“有钱人”和“没钱人”,而高盛员工则分为“有钱人”和“有游艇的有钱人”两类。今年到目前为止,高盛已拨出66亿美元用于发放员工薪酬。为此再次成为众矢之的—华尔街遭人诟病的“奖金文化”卷土重来,难道经济真的已经复苏?

“不是害红眼病,但高盛这种做法确实让人难以接受”,多位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的纽约和香港分析师表示,虽然高盛赚钱的手段大部分看似合法,但有些钱是不择手段赚来的,而高盛给员工如此高的工资反过来激发员工的“贪婪”,鼓励员工更加不顾道德规范去赚钱,甚至可能以违法违规的方式赚钱。

这些分析师们担心的是:高盛这种做法有可能带动整个美国回到老路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原因之一,就是这些金融机构不择手段地赚钱造成的,而一般公众则成了它们不择手段赚钱做法的受害者。

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的民主党参议员Jon Tester也表示出其担心,“高盛必须意识到,现在不再是‘一切照旧的时候……他们不能继续这种做法,否则将激怒人们’”。

“这一担心自然是有道理的。”李国平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首先,高盛的薪酬制度没有改变,而这一薪酬制度会转化成“贪婪”,鼓励华尔街的人不择手段地赚钱。其次,这次美国政府对AIG、花旗等的救援又向华尔街大金融机构发出了一个很不好的信号,就算其出于贪婪惹了大麻烦,政府也会出手帮助解决麻烦,为此,这些机构可能会更加不顾一切。

摩根士丹利的一位高管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称,1933年美国创建了FDIC,给银行的存款提供担保,向美国的银行发出过类似的信号,但当时美国政府同时强化了对银行的监管,确保银行不会滥用FDIC为它们提供的担保。而现在,新的监管制度还没有出来。在金融业强大的反对力量前面,美国能否制定并通过新的监管制度,还不得而知。

“一方面,政府的救援会鼓励它们更贪婪地冒险,另一方面政府又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华尔街爆发新危机的可能性会更大。”李国平表示。

高盛去年底宣称转型至金融控股公司,不过实际从事的依然是高风险的投行业务。高盛的一位高管对时代周报记者声称,“这次业绩突出,并非炒作,高盛做事一直踏实”,然而,高盛业绩揭露的一些风险指针—如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即每日可能出现的最大潜在损失)却创新高,令人担心高盛会否用公家的钱来投机。

熟悉高盛的知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奖金是与赚取的利润挂钩的。本年度会有多少奖金目前还没有正式确认,也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在二季度谈及年终奖有些为时过早。

高管减持风波

与巨额奖金引发争议的同时,是高盛高管的减持风波—在去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后,高盛高管们先后抛售了价值近7亿美元的本公司股票,且多数发生在该公司接受政府100亿美元资金支持期间在美国政府向华尔街抛出救生索之时,高盛合伙人售股行为却激增,这可能激怒美国国会的议员们。

高盛发言人对售股一事拒绝置评,声称高盛合伙人的年度奖金中,很大一部分以股票形式发放,因此对许多人来说,售股是为了将其资产多元化。

李国平说,这次金融危机后,高盛要维持或超越过去的辉煌业绩,难度可能大很多。首先,高盛变更为银行控股公司将使它接受美联储的监管,同作为投行时接受SEC监管相比,美联储的监管更多更严厉。

香港的一位投行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具体分析说,作为银行控股公司,高盛将不再可能使用高达将近30倍的财务杠杆率—商业银行的财务杠杆率在10-15左右。将杠杆率降低到20倍将导致高盛股东权益回报率降低8.5%。

李国平表示,这次危机之后,美国政府肯定会强化监管,高盛等公司攫取财富的手段可能会受到限制。高盛高管的套现可能出于这些考虑。

“在目前经济尚无明确复苏的迹象下,市场信心非常重要。高盛高管们的套现对于市场信心无疑是个打击。高盛高管们的套现显然是在从政府的托市中牟利。”李国平表示。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很多投行都像高盛这样,政府资本一旦注入,股份稀释,引起股价大跌,这也表明高管们对于未来缺乏信心。”截止记者发稿时,高盛股票涨至159.8美元,似乎市场对此有了微妙的反应。

“高盛虽然现在不是合伙人公司,但经营方式一直很像合伙人,比较注重团队精神和客户服务”,一位香港的投行高管并不赞同李和郭的说法,他表示,高管减持纯粹是个人行为,不能联想得如此丰富。这也说明高盛是个很透明很负责的公司。“用大方、公平的奖励机制吸引最优秀人才是高盛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交易收入称王

依靠投行业务称霸天下的高盛,当前盈利的核心业务却是交易收入。高盛财报显示,其第二季度收入增长46%,为137.6亿美元,净利润34.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5%。交易和自营投资收入贡献最大,一共是107.8亿美元,在总收入中占78%,接近去年同期的两倍。传统的投行业务只有14.4亿美元,仅占当季总收入的10%

“主要因为全球并购业务大幅减少,股票和债券承销还是增长了20%。尽管高盛目前全球并购业务排名第一。”高盛的一位内部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这些交易业务主要是做场内交易,比较稳定。”上述内部人士说,其中,固定收益、外汇和大宗商品业务收入68亿美元,股票部门收入32亿美元。其他自营投资收入8亿美元—包括持股中国工商银行账上持有的9.48亿美元收益,以及在各种商业房地产投资上损失的4.99亿美元。此外,来自资产管理和证券服务的收入15.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8%

高盛首席执行官Lloyd Blankfein表示,尽管市场仍显脆弱,总体经济也面临诸多挑战,但高盛的二季度业绩,反映了金融市场形势的改善和客户来源的深化及多样化。

“交易收入贡献了高盛的绝大部分利润,主要赚的还是手续费”,高盛的一位高管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高盛主要是从交易中赚取的手续费,不能算作是自营交易。高盛一直坚持业务的多元化,核心的三大业务——投行、交易及直接投资、资产管理及证券服务从未改变。

“高盛主要还是充当做市商的角色”,上述高盛高管对时代周报记者解释说,如果交易量大,手续费收入就多。

“二季财报表现源于‘单纯的战术’,获利大致来自于流动性高、单纯的产品”,高盛首席财务长David Viniar表示,过去一年中,高盛的风险投资策略基本未作调整,一直集中在那些流动性高的金融产品上。David Viniar也承认,“全年风险承担的状况没有太大改变”,目前的经济环境“仍非常微妙,我们还未走出困境”。

高盛资深研究者、中央财经大学李国平博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无论是证券交易还是商品交易有时是与实体经济的健康状况脱节的,因为这两类交易活动可能由投机活动所导致。投行业务与私募股权投资业务的收入变化,较能反应实体经济的状况。

目前任教于中央财经大学投资系的李国平,同大多数华尔街分析人士的意见显然一致—高盛的高盈利与整体经济复苏并无太大的关系。“若二季度高盛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交易活动的话,那说明美国经济还没有走出困境。”

盈利模式风险

“高收益一定伴随着高风险,”高盛的一位内部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毫不讳言地说,高盛的重点一直在做交易。做衍生产品非赚即亏,每一个模式要求都不一样。

依靠高波动性获利的高频率交易,是目前美国市场上最为主流的交易方式。香港一位熟悉该业务的投行负责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高频率交易中,金融机构运用复杂的模型公式,每秒钟通过电脑在全球市场上交易成千上万次,其收益主要来自提供买入和卖出价之间的息差。

“虽然2008年几乎所有其他交易策略都是赔钱的,但高频交易却是最赚钱的。”该投行负责人称,在大幅波动的市场,许多公司都将其视为可靠的赚钱策略。目前高盛在高频交易领域已占主导地位,江湖地位无人可敌。

“高盛目前风险越来越大。”李国平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出其担忧,传统的投行业务不需或很少要高盛拿自己的资金去投资,因此风险很低。但目前传统的投行业务在高盛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低,高盛已转变成了一个交易公司,而在交易中,高盛的自营交易比重越来越大,因此风险很大。

“高盛不仅从事金融资产的自营交易,而且在能源、金属等商品市场也是主要的炒家之一。高盛的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即利率、汇率等发生变化导致的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以及能源、金属等商品价格的巨大变化而产生的风险。”李国平表示。

华尔街的一位投资银行家却不太认同李国平的观点。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高盈利的模式必有追随者。雷曼兄弟、贝尔斯登和美林等公司曾模仿高盛。但在本轮危机中却未能幸免。随着竞争对手的消失,高盛赢得了更大的市场占有率—据数据提供商Dealogic的数据,高盛二季度的全球股票承销收入位列第二,市场占有率为12%,仅次于摩根大通。

“系统性的危机对行业起到摧枯拉朽的作用,活到最后才是最好的。”上述高盛内部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高盛一直是低调做事,并不太喜欢张扬。基础设施、研究、风险管理等都要跟上,这是长期积累。要注血更要学会造血。

“投行模式的时代并未终结,”高盛董事总经理、亚洲区主席胡祖六曾对时代周报记者坦言,把金融危机和投行危机等同起来是个误会,投行也在转变和重组,经济越发展资本市场就越重要,投行也就有更大的空间和前景。

“所有金融危机,不论发源地在哪里,都会以某种形式通过贸易、资金流动、大宗商品价格和不断扩散的恐慌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高盛中国的网站首页,高盛私人理财部首席财务官Sharmin Mossavar-Rahmani如是表示—“纵然不确定但并非不可预知”—这似乎正预示了能否在金融危机中真正浴火重生的高盛的宿命。

(特约记者孙中元对本文亦有贡献)


相关新闻:高盛中国15年公关术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恋与深空》海外上线3个月狂赚超5亿元,苏州跑出一匹游戏“出海黑马”
一季度营收、利润双降!西部证券去年净利润上涨超170%,分红超4亿元
A股惊现“最强幼儿园”:云南一幼儿园豪掷千万炒股,成九鼎投资前十股东
五一旅游业迎小高峰:北京某酒店价格上涨2倍,烟台因华晨宇演唱会火爆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