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危机

2009-08-25 15:46:45
来源: 时代在线网

正像上次专栏中提到的,如果不看《道德情操论》,不了解亚当.斯密的思想历程,我们极容易误解《国富论》,把自私自利的经济人的集合当做市场经济的全部。

改革开放,拥抱市场经济多年以后,中国的经济学家们终于发现,市场经济其实还有好坏之分,而“好的”市场经济依赖于法治。然而,这次发端于“好的”市场经济的次贷危机让我们不得不重思,只依靠法治(或者说监管),是否能够夯实市场经济的基石呢?

回顾上世纪末人类的经济危机历史,我们不由得产生一种绝望情绪。即使是法治的市场经济,也没有办法遏制人类的贪婪和恐惧,事前看上去完美无缺的市场经济一次次陷入了泡沫和萧条的反复循环。

出路在哪里?我想答案还在亚当.斯密那里。他认为,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自然演进的秩序,是人类行为而非人类设计的产物,而它运转的保障在于人类共享的道德惯例。

我们之前讨论过,人类天生具有同情他人的倾向。亚当.斯密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假如整个中国毁于一场大地震,同时自己要失去一个小指,哪一个更痛?如果我们没有一种天性,那么自己失去小指显然更痛。但是有了这种天性以后,我们绝不会为了保住自己的一根小指而牺牲所有中国人的生命。这种天性就是良心。

良心不允许我们这么做,它会帮助人们检视自己的自利行为,并拒绝仅仅为自己的利益而伤害他人,还能帮助我们控制自己的不良欲望。      

这种体验,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有见证。我们常会为一些事情在内心中给自己寻找借口。比如买了超过自己实际收入的奢侈品,我们会安慰自己,以后不会再买了,仅此一次;自己在地铁上没有给老人让座,我们找借口说其实自己工作了一天很累,也需要休息。

我们为什么要找借口?原因在于,其实我们内心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谁让我们不得不找寻借口?就是那种天性,无论你如何掩饰、否认,它都先验地存在。

亚当.斯密并不要求人们彻底清心寡欲,看淡财富。相反,亚当.斯密写《国富论》就是寻求财富增长的源泉,希望每个普通人能够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准。亚当.斯密并不“仇富”,他相信一个富人追求财富的过程会为穷人们提供很多的机会和帮助。但是他又告诫人们,财富并不能使我们免受恐惧、伤心和死亡之苦。

讨论完这些之后,亚当.斯密总结说,市场经济所共享的人类的道德惯例包括:审慎、正义、仁慈和自我控制。

不管亚当.斯密是否受到传教士的影响,但是他所说的道德基础确实和《圣经》对基督徒的要求一致。比如对于财富的态度,《圣经》不反对信徒们寻求财富,但是不要以为财富的获得完全凭借自己的个人能力,一定要知道该是自己的财富,你会得到更多,不该是自己的,得到的也会失去。这种财富的“马太效应”,典故正出自《圣经》的《马太福音》。

我所说的一切不是道德的空谈。正是这种勤奋、节制的生活和工作态度,由清教徒们带到北美大陆,使得这块不毛之地最终成为全世界的经济制高点。

正如一些学者所说,这次次贷危机其实是美国的文化和信仰危机,美国用了40年时间,把勤劳俭朴的清教徒改造成了寅吃卯粮、不负责任的消费主义者。投行家们,美联储官员,新兴市场的决策者,他们的智慧曾经使这种不可持续的模式持续了很长的周期,但是链条终究还是断了。

时至今日,金融风暴已经演变成为全球经济危机,但遗憾的是很多人还没有打算检讨自己的错误,指责和抱怨别人的过失风行一时。主街(Main street)斥责华尔街贪婪,华尔街抱怨政府见死不救;全世界政府指责美国政府不负责任,美国现任政府指摘自己的前任留下了烂摊子,民主党攻击共和党疏于监管。

当人们指责华尔街为富不仁,推出那么多质量低劣的金融衍生产品的时候,是否忘记事情的根源是人们对于住宅的需求已经超过目前收入可以支持的范围,华尔街的工作一开始不过是用各种复杂的数学模型帮助人们实现了自己的欲求。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三六零2023年报:经营性现金流同比提升65.84%,近两年复合增速达136.26%
文创冰淇淋圈粉年轻人,伊利“须尽欢”联名长隆一口气推8款新品
进击的“股神”!国轩高科去年炒赛力斯赚1.43亿,今年一季度扣非利润仅1060万
“牙茅”通策医疗董事长吕建明卸任,曾走后门上山烧香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