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梦,中国梦

2009-12-21 17:27:16
来源: 时代在线网

奥巴马当选的时候,我在读《老美国志异》,美国文化评论家Greil Marcus写于1997年的这本书去年才被引进中国,这是一本关于“美国梦”幻灭的书。1997年,我在读《伊甸园之门》,书写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文化和思潮的名著,而当时我的同龄人,他们很多都在读一套上下册的《美国读本》。

《美国读本》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大学生中的畅销书,1995年出版中译本后一直再版、修订、再版,甚至被盗版。它收集了美国自殖民时期以来的经典文本如演说、诗歌、政论等,内容都和“美国梦”有关,大致都符合并超越了维基百科中对美国梦的定义:“美国梦源于英国对美国的殖民时期,发展于19世纪,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为什么说超越了呢?后者只是说物质成功,《美国读本》却选择了象征一些精神理念追求的文字,如《独立宣言》、《论公民的不服从》、《向华盛顿进军演说词》(即《我有一个梦想》),是更高层次的“美国梦”。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大学生曾信奉或者为之困惑的“美国梦”则两者兼之。实际上在那之前就有关于美国价值观的讨论,而对现实的失望不但加剧了对“美国梦”的朦胧向往,同时现实对于大学生的限制和“惩罚”也迫使年轻人远走他方,人们不得不相信美国有一个更宽容的空间。很多年轻的自由主义者就是在那时候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这和后来我认同新马克思主义的理念其实缘由一样,前者反抗政治集体对自我个人的压抑,后者反抗经济、官僚集体对底层个体的压抑,并且两者都引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反抗对他人、对沉默大多数的压抑。

《伊甸园之门》所代表的美国60年代精神可以说是对原本的那个“美国梦”的重新发挥,它和《美国读本》的“六十年代”一章有三个交集:肯尼迪的就职演说、学生领袖Tom Hayden的《休伦港宣言》和小马丁.路德.金的《向华盛顿进军演说词》。60年代对个人价值的强调有了更张扬的意味,“美国梦”不止是一个现实的事业,更是一个良心的拷问:比方说,美国人之梦应该容纳越南人之梦,肯尼迪之梦应该容纳小马丁.路德.金之梦,爱国主义者之梦应该容纳国际主义者之梦。

一个强烈的象征:黑人吉他手Jimi Hendrix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演奏的那首《星条旗》,混杂了用电吉他模拟的直升机声、机枪声和哀嚎声,就是60年代五味俱杂的美国梦。我所理解、所倾心的美国60年代的建设性力量,包括了Beat文学和民谣音乐,90年代我和同龄的年轻知识分子大量阅读艾伦.金斯堡的诗歌和沉迷于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这是对美国精神自身充满批判的叛逆者,他们质疑已被反复复述的那一套美国梦,其中有很多已经变成中产阶级的虚伪面具,他们建立起新的价值观:在实现个人自由的同时也为他人谋取自由、并在精神上开拓“自由”的更多定义。

音乐是衔接美国文化和我们的最重要的桥梁,日后我也发现它是最本质的力量,而且它也在反复倾听和阅读中更新自己和美国梦的意义。Bob Dylan就是这一切矛盾的综合体,他敏锐地感知了60年代中“美国梦”的激变。《老美国志异》记载的就是这个特殊时刻,以Bob Dylan插上电吉他“放弃”民谣开始,到他秘密地在地下室“回归”民谣制造出传奇的The Basement Tape为终,《老美国志异》分析的表面是Bob Dylan,实际是隐藏在人所共知的“美国梦”后面那一个更为复杂甚至黑暗的美国精神—我们要到了90年代看到大卫.林奇的小镇电影才觉察到的黑暗。

如果说曾有一种美国精神让我佩服,这种对黑暗和痛苦的承认就是。奥巴马与他的支持者今天大声疾呼美国梦之卷土重来,我记得当年克林顿也曾如此,此后的艰难才是梦想的重点。其实思索美国梦就是思索中国梦,而中国梦更重、更痛。美国梦一再被质疑、修改甚至颠覆,却仍尝试综合这些“杂质”然后艰难前行,那中国呢?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A股春风送暖 公募积极分红 工银瑞信多措并举持续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1天6只基金发清盘预警!年内超100只基金陷清盘危机,权益类成“重灾区”
创始人家族放权,“奶茶第一股”香飘飘去年卖了36亿,销售费用为净利3倍
2024中关村论坛4月25日开幕,举行60场平行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等热点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