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变革 奥巴马“百日新政”

2009-07-14 19:30:30
来源: 时代在线网
4月29日,美国新总统奥巴马就任将满百天。被普遍看好的“黑人肯尼迪”面对金融危机的确进行了一些较大的改革,但眼下单枪匹马拯救世界的方式已经无法奏效,前人的新政也不适用了,奥巴马也许该考虑多交些朋友,加大救市的力度,在百日后站得更稳。奥巴马近日表示,要拿出像样的成绩单恐怕需要千日。

通常美国每任总统在上任之初都会与舆论有100天的所谓“蜜月期”。在“蜜月期”,舆论会以相对宽容的态度来评论新总统的政策。按以往惯例,总统上任将近百日之际,各大传媒都会隆重其事,准备为“新人”发出第一张“成绩单”。

据悉,美国知名电视台CNN已经率先宣布,该台当天会在黄金时间播放对奥巴马头100天表现的回顾,还会利用多个民意调查结果,对奥巴马的表现进行“成果分析”。美国广播公司也计划在当天播出的常规节目中,如《美国早晨》、《世界新闻》和《夜线》等,以奥巴马就职100天作为题材。

“其实,这个阶段对美国总统来说,颇有些‘赶考’的意味,因为选民们此刻会非常在意他的‘成绩单’”,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张家栋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他同时也认为,从美国历史上来看,头100天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正是总统确立自己的公众形象,让人们了解他任期目标的关键时刻。

克鲁格曼激辩萨默斯

也许意识到自己的“成绩单”还不够理想,410日中午奥巴马和他的经济班底主动出击,公开向媒体宣布美国经济已经开始出现了“希望的曙光”。

没想到一语激起千层浪,奥巴马的言论在美国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各派人士就美国的经济现状展开了激烈论辩。对此,右翼《华尔街日报》颇有些幸灾乐祸,将其称之为“美国的内战”。

人们发现,参与“内战”的其实有两方人士:一方是《纽约时报》大名鼎鼎的专栏作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另一方则是奥巴马的“经济高参”拉里.萨默斯。

克鲁格曼说,之所以有如此局面(经济危机),乃是因为“如今各大银行都还在实行暗箱操作”,更糟糕的是,纳税人还要为它们的行为“埋单”。对此,克鲁格曼开出了自己的“药方”—银行业必须重返上世纪60年代“一个没有金融衍生品的世界”。

作为论辩的另一方,萨默斯说:“问题并没有这样简单”,如果剔除金融衍生品,那么大多数的美国公司就将“自废武功”。对此,萨默斯警告说,尽管奥巴马的经济刺激方案并非尽善尽美,但还是非常有效的—它已经创造了200万个工作机会。

“其实,奥巴马的救市计划已经很激进了,但很多美国人现在觉得还不够,主要是因为许多人都对奥巴马寄予了厚望,这对总统的初期施政形成了很大压力。”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史学家约翰逊.加姆森教授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

也许,奥巴马阵营似乎已经意识到这种高期望值所蕴含的风险。如今,奥巴马的顾问们正全力以赴地推销如下观点:任何一项变革都不可能很快实现。而奥巴马本人,也多次表示,最困难的时刻也许还没有到来,希望全社会做好心理准备。

在张家栋看来,与很多“政治黑马”一样,奥巴马获胜完全是靠了“大胆变革”(诸如采用国有化措施),因为面对“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必须有超越前人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使美国真正走出当前的危机。

“新新政”难超越罗斯福

虽然奥巴马的队伍极不情愿与罗斯福总统著名的“百日新政”相比,但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每个人都在谈论“新新政”。其实,2008年秋天的美国如同1932年一样:面对经济和金融危机,共和党政治统治被画上了句号。事实上,人们是带着对罗斯福狂热般的回忆,注视着横空出世的奥巴马。

但这种情绪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会让新总统可以有一个学习和进步的标杆,但同时民众也会拿此前成功的总统作为镜子,来“残酷对照”新总统的表现,其实是一种压力的参照物。

不过,在回顾历史的时候,历史学家发现,1933年的罗斯福是一位极其精明的政治家,在左转之前他假装右倾。他提交给国会的第二项法令是一项全面削减联邦支出的经济法案,政府雇员的薪水大幅削减 15%,退伍人员的福利全面降低。然而,这绝不是经济所需的金融刺激手段,但它却赢得了保守派议员的心。

当时,堪萨斯的共和党参议员卡普尔说:“我愿意给总统所有他想要的东西。”这样,在地位得到巩固之后,罗斯福打开了新政的闸门。

然而,现在与上世纪30年代一个极大的不同在于,在美国,没有一位严肃的思想家(凯恩斯)或团体在追求某种全面控制的经济模式。在这种意义上,很多美国的经济史学家则将奥巴马上台后的形势和克林顿时期加以比较。

然而,在耶鲁大学经济史学家加姆森教授看来,“这样两种类比虽然具有合理性,人们也容易这样做,甚至奥巴马团队里的人也这样想,但其实这种想法却是非常不精确的”。

因为,奥巴马面临的经济形势比罗斯福和克林顿要复杂得多,“毕竟,那时还没有什么所谓的‘金融衍生品’这种事物,所以奥巴马必须要超越前人的经验和模式”。

救市缓慢 向现实低头?

虽然奥巴马总统说他已经看到了经济复苏的迹象,但一个确实的、能支撑的恢复仍然模糊遥远。然而,在奥巴马最近的演讲中,他开始提及突然爆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带来的痛苦。外界对此评论说,看来他一直承诺的“希望”和“改变”,现在不得不向受到重击的经济现实低头。

事实上,目前美国经济正处于加速下跌的通道中。在2008年的最后一个季度,美国失去了几乎200万个工作岗位。经济学家们预计,2009年将再失去200万个工作岗位,到年底时,失业率可能上升到9%

然而,雪上加霜的是,在布什时代,美国人的家庭资产价格上升,而储蓄率已经降到几乎为零—金融危机卷走了资产带来的财富,那意味着美国人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调整家庭资产负债表,减少消费,增加储蓄。这当然是一个痛苦的调整,而且人们还担心,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刺激,美国经济将会陷入漫长的衰退。

对此,美国经济学家鲍勃.利坦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政府无法强迫增长”。但奥巴马的计划却是—高额税收、压制自由贸易和政府领导下的“绿色经济”—“这反映了他对美国经济的深深怀疑”。

加姆森对记者指出,美国现在应该意识到一国无法克服危机,已经到了真正进行国际合作的时候了。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奥巴马出席了G20峰会,表现出高度谦虚和审慎的态度。在与中国领导人会面的时候,他再次重申了“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

其实,对于经济恢复来说,一条健康的美中供应链是必需的。据统计,美国向中国出口产品的增速已超过了任何贸易伙伴,去年增加了18%,自2000年以来增加额已达300%。长远来看,美国出口的增长将带来可接受水平的通货膨胀、就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错误的贸易政策或美中供应链的断裂,都可能将两方置于危险之中。

就在这样一个转折的时刻,由哈佛大学经济史学教授弗格森创造的新词汇“中美共同体”逐渐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并迅速在全球媒体中传播开来。甚至有人以“中美国”来直译这个新词。用弗格森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是两国,而是一国—中美国”。

对此,张家栋对记者指出,“奥巴马总统必须明白,如果想早日终结经济危机的话,那么就必须尽早与中国达成协议。”不过,他同时也认为,中美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对任何一国来说都别无选择,只有携手打造一个世界新秩序”。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相关推荐
北京车展首日:车企大佬互相“串门”,雷军人气爆棚
浙商证券入主之际,国都证券逾4亿股股权挂牌出售!此前多位股东清仓式转让股权
丁世忠力挺,安踏在上海试水新店态,不赚钱也要开
常青产品数量占比过半,腾讯游戏被低估了吗?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