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蚂蚁”凸显中俄边贸症结

2009-07-10 17:21:20
来源: 时代在线网
“俄罗斯军警查封市场,华商血本无归。”这样的故事似乎不止一次地在莫斯科上演,受伤的总是在俄罗斯打拼的中国商人。 被华商称为“一只蚂蚁”的莫斯科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被无限期关闭后,悲剧再现。如蚂蚁般劳碌的商人们,命运似乎也如蚂蚁般脆弱。

“一只蚂蚁”是俄罗斯华商对莫斯科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的昵称,这个欧洲最大的批发市场,曾经带给无数华商成麻袋的美金,但倾家荡产的噩梦也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们。俄罗斯当局的每次清查行动,在许多华商眼里都无异于“打劫”,每次动荡过后总有商人因破产而走上不归路。
 

在“金砖四国”联手挑战国际旧秩序的时候,俄罗斯人再次对“一只蚂蚁”施以重拳,这次将有更多的商人血本无归。

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的成长既见证了中俄边贸的飞速发展,也揭示了俄罗斯贸易管理体制中的弊病,同时又暗示着中俄打破“政热经冷”的局面尚需迈过多道沟坎。

查封是常有的事

77的莫斯科,军警把守的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仍然大门紧闭,几万名华商只能在家里等待消息,焦头烂额。华商们不停在QQ群中交换信息,但是看不到一丝希望。

“市场如果可以开,我就赶紧把货物全处理掉回国,打死也不来莫斯科了。”来自沈阳的苏先生说。

俄罗斯总理普京曾经引用诗人丘特切夫的名句说:“俄罗斯有自己的性格,无需理解,只能相信。”但对于在俄多年的华商来说,经常被敲诈货物多次被无理查封,被私下拍卖,甚至被焚毁。信任如何建立?

20年风雨,华商与这个市场有说不完的故事。

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生意并不是很兴隆。但到了1998年,已经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俄罗斯的经济调整初见成效,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

“说实话,那时真是暴利,可以说是随处都可以捡到钱,赚钱太容易了。”来自北京的一位女士说。据说,许多俄罗斯人批到货之后,走不出50,就可以转手卖给别人,每件赚10美元不成问题。

但也就是这年,俄罗斯遭遇金融危机,大批阿蒙(特警)也首次出现在华商集中的另一个市场。

东的荆先生对当年的情形仍然历历在目。据他回忆,查封当天,华商房间内的床下、衣柜里都是美金,很多美金用麻袋装着。特警砸开门之后,连钱带货,统统没收。俄罗斯人带去6台点钞机,从早晨6点到晚上都没有清点完没收的美元现钞。

大批华商向俄罗斯方面申诉,莫斯科老北京饭店总经理李宗伦当年也在其中,他和几个被选为代表的华商在申诉后被俄当局扣押,在中国驻俄大使馆的帮助下,才得以脱身。

这起事件只是个开始,据不完全统计,后来仅针对中国温州商人的大小查封货物事件就有20多起。

谁是伊斯梅洛夫?

这次查封的起因是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的老板伊斯梅洛夫在土耳其的大手笔投资引起了总理普京的不满。据称,伊斯梅洛夫位于土耳其安塔利亚的豪华宾馆开业典礼上,光用于“撒钱雨”环节的钱就达到了6100万美元。

“违反的结果就是坐牢,可又有谁坐牢了?”对于寡头的奢华举动,普京在内阁会议上大为光火。

现年52岁的伊斯梅洛夫现有资产6亿美元,在美国《福布斯》杂志俄罗斯富豪榜中排名第61位。最初,伊斯梅洛夫只是一名小贸易商,凭借从政府廉价租地、高价转租的中介手法,他才逐渐积累起财富。

据报道,伊斯梅洛夫是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的密友,甚至有未经证实的消息说,卢日科夫也拥有“一只蚂蚁”的股份,他是这个市场的隐形老板。

可能便是由于这样的背景,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到了四大社区:华人社区、越南人社区、高加索犹太人社区以及塔吉克人社区,流通的货物来自中国、土耳其、印度等地,但是中国商品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以服装、鞋类及小商品为主。这个占地100英亩的市场每天流动的货物量与现金量到底有多大,没有人能准确说清楚。

可以确认的是,在2000年到来时,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已然成为寸土寸金之地。在主要销售皮衣及鞋类商品的ACT区,每个摊位的价格从5万美元到40万美元不等,购买到摊位后,每个月还要向市场方交纳数千至上万美元的管理费,但是这些管理费的用途,华商从来没有被准确告知,这为后来的查封货物留下了祸根。          对于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俄罗斯检察院侦查委员会主席巴斯特雷金曾咬牙切齿地感叹:“莫斯科切尔基佐夫斯基集装箱大市场是‘国中国’,他们那里有自己的警察、自己的海关、自己的法院、自己的检察院。那里有很多人常年不用外出,所有生活设施都有,甚至包括妓院。”

有暴利必有风险,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多年来发生过多起华人遭袭击、抢劫甚至被枪杀事件。一位河北华商说,他从来不告诉别人自己家住在哪里,也不告诉别人下班后要去哪里,从哪一条路走,就怕被人盯梢,中途出意外。

俄罗斯民众对这个市场的态度同样是爱恨交加。

有些俄罗斯商人们对市场很依赖,在收入远不及莫斯科的偏远城市,只有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价格低廉的货物才能保证销量。

居住在市场附近的莫斯科居民则对市场深恶痛绝,他们称市场扰民,滋生罪恶。

一些极端排外的俄罗斯人在市场多次制造事端,2006821,两位声称憎恨外国人的俄罗斯大学生在华商集中的服装区与鞋区的交界处制造了爆炸事件,造成包括一名中国人在内的多人死亡。

俄当局急功近利

事实上,俄罗斯政府对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也多有嫌恶。

近几年来,尤其是2005年后,国际油价飞涨,俄罗斯经济发展迅速,民众收入提高,消费水平不断上升。经历过多年物质匮乏的俄罗斯人,突然发现了在购物环境良好的商场中消费的乐趣。

俄罗斯政府无疑也看到了这种情况,认为俄罗斯对于中国货的依赖度有所降低,于是,2006年爆炸事件后,俄罗斯政府多次称要“马上关闭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但都不了了之。

对此,一位俄罗斯老人说:“中国人勤劳,办事求稳,具有忍耐精神,因此中国的改革取得了成功。但是根据俄罗斯人的性格,我们不可能忍耐着去‘摸着石头过河’。遇到前面有河,俄罗斯人多半会一个猛子扎下去,要么马上成功,要么碰得头破血流。”

俄罗斯政府对于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也总是希望一劳永逸。

2008年,距离上次俄罗斯金融危机恰巧10年。911,俄罗斯政府再次对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大开杀戒,一次性查封了价值约2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这次事件,被华商称为“9·11”,不少华商赔上了全部身家。

目前,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无限期关闭整顿,华商又有价值50多亿美元的货物被扣押。卢日科夫则宣布支持普京的决定,

一个市场的神话或许就此落幕。

如何适应环境变化,转变经营形式,是华商面临的抉择。

如今的俄罗斯,已非10年前的俄罗斯。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商务处参赞高锡云曾指出,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的经营模式已经不是主流。      

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曾说:“俄罗斯可能使人神魂颠倒,也可能使人大失所望,从它那里永远可以期待意外事件的发生。”

对俄罗斯华商而言,走出切尔基佐夫斯基,勇拓新市场,或许才有意外惊喜发生。

 

 

 

 

幕后

 

俄海关腐败是祸首    

现在,华商已经对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不寄予期望,只是问题是,还会有下一个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吗?莫斯科市周边很难在短期内建造规模可以与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媲美的综合性批发市场。

一位辽宁华商赵先生称,他们已经将近期到港的货柜转移到了莫斯科的柳布林诺市场,一些华商冀望以后可以在那里继续经营,但是柳布林诺市场的面积远远小于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很难形成气候,前景并不乐观。

即便改变了经营场所,但若不转变经营方式,还是改变不了货物可能被查封的命运,还是避免不了授人以柄的“灰色清关”问题。

俄罗斯多次查封中国货物的理由是称这些货物经由“灰色清关”进入俄罗斯,但是事实上,“灰色清关”的始作俑者并非华商,而是代表俄罗斯海关腐败势力的俄罗斯 “清关公司”,他们把持海关,华商为灰色清关付出的费用已经接近白色清关的价格,并非华商不走大路走小路,而是因为白色清关此路不通。白色清关通畅了,就断了俄罗斯海关腐败人员的财路。

曾在莫斯科工作多年的英国金融时报的副总编克里斯蒂娅·弗里兰曾说:“新俄罗斯熙熙攘攘的商业大部分并非来源于生产性的经营活动。相反,这个国家最赚钱的部门是漏洞经济,那些腐败的官员是把不健全的法律转变为商业机会的大师。”为此,一位在莫斯科某经济大学任教的亚历山大指出,俄罗斯最应该整治的并非是中国人和中国商品,而是应该从源头上清除海关的腐败现象,这才是根本。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扫码分享